陈正集

株洲县雷打石镇砖桥村党支部书记

工作简介

1993年前,在砖桥村务农1993年 ;至今 砖桥村村支部书记兼村长。

社会职务 县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荣誉与奖励

多次获被评为株洲县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多次获株洲省、市、县“劳动模范”;2007年湖南新农村建设十大新闻人物优秀奖;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本人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个人事迹

株洲县雷打石镇砖桥村,先后获得市、省、全国“文明先进村镇”等一系列的荣誉,是株洲县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块牌子”。而擎起这块牌子的人则是陈正集。

陈正集,男,1938年出生,现任株洲县雷打石镇砖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株洲市瑞丰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连任株洲市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株洲县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是株洲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多次被授予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省、市、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老汉,在村支书、村主任的岗位上十余年时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使一个默默无闻的砖桥村,神奇般地崛起,远近闻名。

“抹不去”的痛

砖桥村地处湘江西畔,与县城渌口镇隔江相望。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水田1395亩,山地4840亩,辖15个组,1500余人口,既无十分便利的地理优势,又没丰富的资源,村级经济基本空白,过去一直是全镇较为贫穷的落后村。

过去的陈正集也是个穷汉。穷到什么程度?穷到肚子填不饱,穷到衣破没的换,钱就更没有用的了!几个孩子每年二块五毛钱的学费都缴不起,只得硬着头皮去找“有一点”钱的人去借,那个日子,苦不堪言。

有一回,陈正集在路边捡回一升米(不知什么人运粮漏洒在路边的。陈正集见了,如获致宝,硬是从路边的泥沙中一粒粒拈出来),看到家里总是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便吩咐老婆把那升“意外之财” 的米一锅煮了,家里第一次出现了剩饭。陈正集怕孩子们还没吃饱,就鼓励孩子们加把油,结果“加把油”被人们善意地笑到现在,也成为陈正集心中一个“抹不去”的痛。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一窝蜂”地进城了,陈正集也进了城,在建筑工地打工。帮人打工期间,陈正集总是扎扎实实地将每件事做好,无论他干到哪里,都给人留下踏踏实实干事的印象。有一次,一场瓢泼大雨下得又急又猛,挟裹的地面杂物把下水道堵塞了。很快,下水道里的粪水污物眼看要“水漫金山”。工程部经理紧急安排了所有施工队的老板们去疏通,人们却都在粪水面前迎难而退,这时只有陈正集挺身而出,跳进下水道的粪水中。粪水涨平到他的脖颈,还不时溅到他的脸上,泡在粪水里一个多小时,也确实非常人所能为。最后经过他咬紧牙巴骨的奋力一捅,“顽固不已”的下水道终于被捅通了。在下水道通过的那一刻,他也通过了一场决定他人生命运的考试:一直站在一边默默注视现场的公司老总,满意地笑了。

老总从此“相”中了陈正集这个人。从此以后,公司许多工程业务都放心地交给他去做,陈正集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承接的业务越来越多。渐渐地,将工程做大了的陈正集已不满足于个人承包工程了,于是在村上拉起了一支建筑队伍,开起了建筑公司,公司取名为“瑞丰建筑有限工程公司”,从“瑞雪兆丰年”的俗语取意而来,一份渴望丰收的愿望昭然“名”上。

随着公司的发展,陈正集很快富了,可村里绝大多数人还没从贫困线上走出来啊!看着当年和自己同样受穷的乡亲们依然泡在苦水里,陈正集忘不了当年受苦受穷的那件往事和那份苦滋味。面对着穷乡亲们,他的心不平静了。于是,谁的小孩没钱去读书,他送去了学费;谁作田缺钱买肥料,他赶紧送肥料前去“支援”;为困难的五保老人他送去了“温暖”……。然而村子太穷了,穷的村民太多了,多得如“浩瀚一片”。陈正集即使自己一人富起来了,可在全村大面积的贫困面前,他感觉到自己小得如同一滴水。以一滴水去润泽干涸的村庄是多么不现实,光靠自己一个富人去“救济”,去“赞助”,决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贫困问题的办法。然而根本办法在哪里呢,他来不及多去思考,公司繁忙的事务又将他“拖”住了。他实在是太忙了,忙得不可开交。

缺席当选       

1993年,村上换届选举。选举现场几乎所有村民的目光都在寻找陈正集。然而在“外面”忙不过来的陈正集没功夫回来参加选举,他成了缺席选民。可是村民却把他们的期盼,他们依赖和期望,都融在他们投向陈正集的选票上。陈正集缺席当选了。

当“镇上”告诉他光荣当选的消息时,他非常意外,又非常激动。激动的是自己得到了村民的拥护,意外的是村官这顶“乌纱帽”他想都没想过去戴,当时陈正集的个人事业正如日中天。但是,面对全村人民信用和期盼的目光,他决定牺牲个人的“小”利益,而去“换”回村民的大利益。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于是陈正集放弃了自己热火朝天的事业,将其交给了接班人——他的一帮儿女去打理,自己却“干干脆脆”地回乡,在村民们的拥护之下当起了“一村之主”。

陈正集的奉献

回乡“赴任”的路上,激情满怀的陈正集就有了带领村民致富的“一肚子”的想法。然而待到真正入“主”村上,他才感到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这个村官难当他早有预料,然而实际难度还是超过他的想像。村子太穷了,就像当初未发达起来的他一样,依旧一穷二白。要说村上真还有什么财产的话,那就是几间矮塌塌的教室,却都已属于危房系列,随时将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坐在村部幸存的几张硬板凳上,新村官陈正集翻看着村上的帐簿,突然他发现幸存有200亩的“林场”,不由心中顿时一喜。然而再仔细看时,账后面又有账,原来“林场”也已经卖掉了!才有的一点点喜悦又“飞”了!村子实在是穷得“没底”了,村官们的工资都发不出,只好“砸锅卖铁”,变卖“家产”。到陈正集“来”的时候,能卖的“家产”几乎已经卖光,村上几乎一无所有。

懊恼不已的陈正集不由一拳狠狠地砸在他的那张烂办公桌上。然而砸桌子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是砸桌子能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早被“前人”解决几箩筐了! 怎么办?当着这个“一分钱”都没有的“家”,陈正集焦灼不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最后陈正集横下一条心,村上没有钱,自己拿钱垫! 由此也开了一个先河,以后村上一旦没钱,就总是陈正集先掏钱垫:投资少了钱,陈正集掏钱垫;修路少了钱,陈正集掏钱垫;“照顾”困难户少了钱,陈正集掏钱垫;来客接待少了钱,也是由陈正集掏钱垫。10多年来,陈正集到底为村上垫出去多少钱?因为他从不记帐,所以他自己也没个准数,不过村民估算至少应该在百万元以上。而且他垫“出去”的钱就不指望再“回来”了,垫出去就算“充公”,算做公家的财产。按他的讲法——“人民币是人民的”。

关于陈正集的奉献,这里有几组事例和数据:建砖桥学校他一次捐资就是10万元之多;县城提质扩容他捐赠2万元;雷打石镇的小城镇建设,他给予3万元的支持;98年湖区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和本县砖桥乡发生山洪灾害,他分别送去1万元的爱心;本村响塘组罗庆元的儿子因患血友病,生活贫困,他每年给1000元的资助,逢年过节还去慰问;贫困生邓振云2005年考上华中理工大学,他一次性捐助了2000元;他家里有7台小车,经常为村里公务进城下乡,连油料费都不要村上付……这就是陈正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十多年如一日地奉献着他的“光和热”,实在令人钦佩!

对于陈正集无私的奉献,他的家人非但没有拖半点后腿,而且都还表示相当的理解和支持。陈正集当选村官的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非常重视教育的他立马开始了重建校园的行动。当时他上任不久,村上的经济相当困难,但再大的困难也没有阻止住他新建校园的决心和行动,建校村上没有钱,又是陈正集自掏腰包。为了表示对丈夫奉献精神的理解与支持,支付建校第一笔工程款的时候,陈正集爱人亲自跑到银行,从自家存折上取出10万元,当时100元钞票流通得尚还较少,10元的钞票还属于常见的大钞,所以陈正集爱人从银行取出来的10万元多是10元一沓的钞票,10万元被整整装了一篮子,陈正集爱人亲自提了这装了满满一篮子的10万元送到建校工地,在场的村民与老师都感动不已。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个通达事理的女人。而陈正集无私奉献村上的背后,却站着他一群识大体顾大局的家人!

二次创业

如果说陈正集的“发家致富”是第一次创业,那么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则属于第二次创业了。 创业不容易,陈正集一辈子都在创业,到了五十多岁,才创出来“名堂”。那么第二次创业陈正集准备花多长时间?他预计花10年时间,让村子由穷而富,实现大变样。当然时间是越快越好,就任村官时他已是奔60的人了,岁月不饶人。

陈正集“改变”村庄首选的办法就是办企业,不拘一格,只要能挣钱,就“毛发胡子”一把抓。什么扫把厂、拖把厂、藕煤厂、水泥砖制品厂、密封圈厂、农贸市场、果园……算起来真是一大堆,都上去了!

然而“上”得确实也艰辛!单举办拖把厂、扫把厂为例,陈正集既是厂长,又是采购员、销售员,“一条龙作业”。销售的时候,陈正集放下千万富翁的大架子,背着扫把、拖把“挨家挨户”去销售,鞋底磨破了,口水讲干了,不信邪的他头一年居然销了一万多把拖把、扫把出去!

小有成功!陈正集乐了,满腹的辛酸和苦水转化成了成功的喜悦。

就像陈正集卖扫把、拖把一样,村上的其它企业,在他“一手一脉”的操持下,也一个个都有了起色。

就这样,陈正集带领全村乡亲,在创业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砖桥村在他的主持下,蒸蒸日上。目前,他亲手创办的村水泥砖制品厂,年产值达100多万元;株洲市瑞丰建筑有限公司,产值达到2亿元,安排劳动力400多人,每年为国家创税600万元,累计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800元。他当村官的13年里,村里的各项指标翻了无数番,预期实现了目标。但这些成功数字的背后又埋藏着多少艰辛?为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他总是早上未天亮就起床,晚上10点以后回家,日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超负荷地工作,让这个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年近70岁的老头多次累倒。他曾经几次病重住院,有时甚至是生命垂危,他想的依然是工作,是砖桥村的发展。躺在病床上用手机指挥安排工作,坐在车子上打吊针,都是家常便饭。他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老百姓办事”。

“实事”改变村庄

谈及陈正集为村里做的成绩时,他总是淡淡地说,不过是做了几件实事。做民工时,陈正集就以脚踏实地做事出名,当领导时,他依然如故。 砖桥村村办公楼的板报上赫然写着: 2004年完成的十件实事; 2005年完成的九件实事; 2006年完成的九件实事…… 全都是实字当头。陈正集做的实事太多了,特别是针对下一代的教育。

陈正集做村官后,分步对原小学来了个“彻头彻尾”的改造,先后斥资200多万元,新建起了一栋3层教学综合楼,大礼堂、老师宿舍楼、学生运动场,设备条件都可以达到全县最好的。镇中心小学原来不在砖桥,后来陈正集主动把中心小学“请”到了砖桥来办。由村里来出资接管镇里的中心小学,砖桥村的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进入镇中心小学读书,学生、家长皆大欢喜,砖桥村也成为全县唯一有这样条件的村庄。 当时株洲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张雄视察该校后,连称砖桥小学办得好,还专门拨下来5万元帮助砖桥村办学,目前该校已将专款用作校园的绿化建设,争创市里的示范型学校。

砖桥村富裕起来之后,陈正集首先就看村子里的土马路“不顺眼”了。土马路坑坑洼洼,已经不适应村庄的经济发展要求。于是他经过多方筹资,共筹资300万元,将全村通往每家每户的道路都实施了硬化。田埂弯弯,这是砖桥村历史遗留下来的“风景”,精明的陈正集估算了一下,去掉弯田埂所造成的“边边角角”,都变成“四方划一”的田土,田土面积约可增加一成,也利于机械化操作,利于田园现代化。陈正集抓住国家对农村投入加大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300万元,对全村土地实行了田园化改造。开始有一位村组长认为田园化是多此一举,不认真执行,后来看到田园化的农田整齐划一,工工整整比弯弯扭扭的田美了很多,也心服口服了。

砖桥村还斥资20万元新建了村办公大楼;斥资60万元新建了村电教中心大楼,该中心大楼功能齐全,有远程电教室,农民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等;斥资30万元新建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室内运动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上档次的幼儿园;斥资10多万新建安居房1200平方米,供村里的困难户居住;并每月为五保户、困难户发放基本生活费。

10年来,村上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和基本建设,全村农户家家装了电话,安了有线电视天线,100%用上了自来水,30%的户有沼气池,全村村民全部改水改厕,水泥路通组入户。

他上任后还投入资金10多万元,在每年的十个节日(三八节、五一节、建军节、国庆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村民防暑降温、学生考取大学)里对村民进行慰问。

陈正集当村官就这么一件又一件地做着事,而这些事相加起来,就“变”成了今天“崭新”的砖桥村——市、省、全国文明村。

从文明之家到文明之村

陈正集也一直很热爱自己的小家。他有4个儿子和1个女儿,5个儿女5栋房子紧挨着建在一起,近30个人还没有分灶吃饭,这么大的一个大家庭,能一家子和和气气,亲亲热热地生活着。不是件容易的事。据村民介绍,陈正集在管理自己家庭上,有自己的土办法,曾经有一位儿子严重违反企业制度,陈正集认为儿子犯的是个大错误,不可轻饶,于是他极严厉地给了儿子3条处罚:停发3年奖金,3年不做工程负责人,他喊儿子3年爷。头两条是依照公司制度做出的,可第3条公司制度上不可能有这一条,儿子也不理解,问爷爷为何这样做?陈正集就火气冲冲地说:“你做事这么乱来,胆子比老爷子大,老爷子还不喊你做爷!”儿子羞愧难当。让父亲喊儿子爷,按照中国的传统可是“大逆不道”,陈正集毫不留情地严格执行处罚,一见到他的那个犯错误的儿子就喊上一声爷,让这个儿子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儿子从此领教了陈正集“行为颠倒”领导艺术的厉害,以后再也不敢乱来了,规规矩矩地在公司做事。

陈正集就是靠这样的“土”且不乏科学性的办法,将偌大一个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

2005年,陈正集一家还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五好文明家庭”。

陈正集和睦的一家影响着村里的村民,人人都向陈正集“看齐”,家家都向陈正集家学习。家是社会最小的组织,家风好,村风相应也好,10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例刑事案件,村民之间少了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的。砖桥村年年都被评为县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去年,还被评为全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主与法治示范村、省级安全文明小区。10多年来村上被评为省、市、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去雷打石镇的公路两旁,砖桥村的桔园绵延好几里,黄橙橙的桔子灯笼一样的挂在道路两旁,却没有人却偷一个,乘车路过的不知情的人都感到十分惊奇。大路两旁的桔子都没有人去偷,这是砖桥村风文明一个最好的注脚。

“下一个”“瞄准”谁

当砖桥被评为“全国文明先进村镇”之后,陈正集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喜形于色,只是嘘一口气道:“这一个是达到了!” 这些年陈正集和他的砖桥村可谓是一路“过关斩将”,砖桥村于1996年夺得“市文明村”之后,又于1998年“夺得”“省文明村”,连续取胜的陈正集丝毫没有松懈,又绷紧了一根弦向“全国文明村”冲刺,“冲刺”了7年,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这一个”是达到了,那么“下一个”又瞄准谁?

陈正集又将“下一个”瞄准了华西村。他们要向华西村学习,铆足了劲向“全国一流村镇”进军。

“这可能只是我的一个梦想了,也许我是看不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了,但只要我还活一天,我就要奋斗一天,努力将梦想变成现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近七旬的陈正集这番话,让人油然生出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