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活动介绍  评选标准  评选流程  评选办法  推荐办法  新闻聚焦
1004 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园区简介
    
    在湖南,在长沙以东35公里的捞刀河畔,10年前的一片荒山野岭,如今已变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食品等相关产业成龙配套的现代工业开发区。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10年,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引领三湘医药的火车头。

    10年,10平方公里建成区,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以浏阳0.2%的土地创造了浏阳21.6%的工业总产值。

    从浏阳第一个税收过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到第一个2000万、3000万、4000万,浏阳工业制造企业的创税纪录屡屡在这个原本并不看好的园区刷新。

    10年,园区从1670万元借款起步到累计创税15亿元,投资回报达90倍,为浏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0年,园区实现了从县办工业小区到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跨越,为浏阳发展打造了崭新的平台。

    10年,一个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产业集群傲然于世,高水平地调整了浏阳的产业结构,使浏阳在高科技前沿占有了一席之地,改写了浏阳自唐朝以来靠花炮独撑门户的局面。

    10年,130多家工业企业扎堆集聚,工业总产值以年均增长30%的速度递增,使浏阳从药品空白县一跃成为拥有上万个药品的大县,占据全省医药工业的半壁江山,锻造了浏阳工业的核心增长极。

    浏阳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春光九汇现代中药的超微颗粒、浏阳历史上第一个由院士亲自担任企业法人代表并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张高血压个体化基因诊断芯片、浏阳人第一次为湖南请来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

    10年,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到江苏的泰州、广东的深圳、中山、湖北的光谷,一批批政府高官、经济专家来这个内地的县级市参观学习,内容竟是高新科技产业的管理经验。

    10年,一个内地县的工业园区,成为中国与古巴、中国与加拿大两国政府沟通生物技术合作的主要舞台,成为英国政府出资邀请促进合作的湖南唯一科技园区。

一、审时度势,建设特色医药园区

    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前身浏阳生物医药园原名浏阳工业园,距长沙市区35公里、距浏阳城区25公里,是湖南省唯一没有母城依托的开发区。2001年已主政浏阳工业园管委会的张贺文敏锐地发现要在这里“无中生有”地建设工业开发区,只有依靠专业化服务和特色产业群才能创造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在他的视线里,湖南生物资源丰富,中药材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并拥有湘雅医学院、湖南医工院等一大批全国领先的科研团队。正因有着成竹在胸的气魄,张贺文提出走差异化竞争、打造生物医药特色园区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他将战略目光瞄准了医药企业GMP认证机遇、工业企业从城市外迁机遇、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医改工商结合机遇以及留学生归国创业机遇,推出一系列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措施,带来了医药企业迅速集聚和企业规模迅速壮大的可喜局面。

二、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这是张贺文和他的管理团队发展医药产业一直践行的誓言。园区中小企业大部分来自于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培育。至2009年年底,园区集聚了制药工业企业42家、医药创业企业33家、保健食品企业15家、生物农业企业11家、配套制药机械及包装企业6家。这些企业各具特色,具备成为“单打冠军”的潜力,以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为例,200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来园视察,在了解到企业现有药用辅料品种研发、生产的情况后,当即拍板将全国最大的药用辅料研发、生产和鉴定中心放在园区。厚积薄发,升格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浏阳生物医药园现已成为全国制药企业较密集、上下游配套较完善、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结合非常活跃的中小企业科技园。全园有在研一类新药9个、专利(商标)数294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已被认定的省著名商标1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共有工程(技术)中心23家,其中部省级11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园区已形成特色中药、高端原料药及制剂、抗肿瘤药物、药用辅料、生物诊断试剂、疫苗产业、功能保健及食品、动物保健药八大特色医药产业群。为适应发展潮流,园区又将生物医药与电子信息产业有机结合,着力推进生物信息产业发展,引进总投资30亿元的全球最大手机视窗生产企业——蓝思科技(湖南)有限公司,并配套引进利尔电子、阳光新材料等多家信息配套企业,使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在园区花开并蒂、协调发展。

三、提升服务,构筑完善公共平台

    专业化的园区必须有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作为支撑。在服务为先理念的引领下,管委会成为了专业化的医药管理服务机构,除建立了新药报批、医药企业认证、资金筹措、医保目录统筹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服务中心外,还建设了生物医药分析检测中心、组合生物合成与天然产物药物技术、体外诊断试剂技术、植物提取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共享实验室、梅毒快速诊断试剂中试车间、个体化高血压诊断芯片中试车间及2万平方米的标准车间,在建动物实验与安全评价中心、生物医药公共实验中心等,并设立了创业孵化基金。专业平台的建设完善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转化成功率,降低了入园医药企业投资成本,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项目。目前,我国遗传药理学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周宏灏院士、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奠基人夏家辉院士、美国加州大学老年痴呆药物研究中心杨福生教授、世界著名抗人类蛋白单克隆技术专家彭早元博士、德国Bielefeld大学生命学院李鹄鸣博士等先后带领团队在园区设立创业公司,建设了产业化基地。园区科技创业中心运营以来,在孵企业达30余家,在孵国内外项目50余个,已孵化毕业项目5个。与此同时,园区还实现了孵化平台、共享平台、生产基地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及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新药成果的创新及产业转化。目前,园区企业拥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的研发、管理人员达1300多人,约占全园人数的10%。在2009年10月召开的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及园区企业湖南湘药制药有限公司、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浙江大学进行了15个项目的签约,签约金额达9960万元。

四、大刀阔斧,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管委会设有五个内设局、七个驻园分局、三个服务中心,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对外投资合作权。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能,园区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体制创新。一是创新人才机制。作为专业化、国际化的开发园区,率先在全国实行了人才引进计划。管委会及下属服务机构、企业共有170多名员工,其中有130多名为人才招聘方式,管理高层中有两名来自于大型药企高级管理人员,中层干部既有医药企业的负责人、海外留学生也有一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才使用机制的灵活性、完全企业化的考核奖惩机制使园区充满活力。二是创新投资模式。园区投资开发公司不仅全权负责园区内的土地开发和经营,亦可对入园企业投资入股,股份制园区和“园中园”建设等尝试促进了园区发展。三是创新管理模式。大胆探索管委会的企业化管理,并广纳贤才、广借外脑。现园区聘请了1家美国公司、2家香港公司为顾问公司,聘请了法律、投资、招商共4家管理公司,并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艾得蒙·费雪等十余名顾问及企业家顾问。

    “争千秋不争一时”。正是那种建功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正是积极践行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的科学发展观,让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投资洼地,成就了将荒山野岭变为医药工业新城的经济传奇。



Copyright@2001-2007 湖南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