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湘潭高新区)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规划面积11.70平方公里,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湘潭市河东地区,毗邻市行政中心。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区,是湖南省仅有的三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8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湘潭高新区依托区域工业基础,立足湘潭科技优势,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着力推动“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招商引资向选商引智转变,基础服务向高端服务转变”,园区经济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已成为湖南地区创新特色突出、产业链群扩张的重要基地。
要素富集的科技创新高地
自湘潭高新区成立以来,先后建设了湘潭国家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促进园等创新创业平台。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湘潭高新区依托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湖南省科技厅、湘潭市人民政府的共同支持,大手笔投入,打造了创新创业有效平台——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简称火炬园)。目前,火炬园孵化面积已达35万平方米,引进搭建了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机电专利信息中心、国家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等为代表的政务服务体系,以江南机器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风力发电研究中心、湘潭电机电控设计加工检测中心、模具加工设计中心、矿山装备电气控制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服务体系,以湘潭创新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湘潭麦肯特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和美国同力基金、兴业设备典当、宏宇担保等为代表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全球排名第一的德国质量检测认证机构的德国TUVSüD、国内著名的东道设计、有丰富人力资源的智联招聘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代表的中介服务体系,以世界500强企业法国索迪斯公司等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体系,正在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风能实验室,有创业型、成长型科技企业168家。
坚持创新带动了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截止2009年,湘潭高新区共申请专利682项,获得授权专利513项。“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5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7项,其它科技项目15项。一个辐射中部地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资源日趋聚集、创业环境日渐优化的研发创新高地、专业服务基地已经成形。
链群扩张的特色产业基地
湘潭高新区坚持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致力链群扩张,推动产业集群,成功建设了德国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火炬创新创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其中湘潭(德国)工业园是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是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园区,是全国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新材料工业园是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是中南地区唯一由部、省、市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是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是湖南省首批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园区之一。
通过多年的努力,特色产业链群扩张已见成效。一是风电产业蓬勃发展。引进了拥有生产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核心技术的湘电风能,带动引进了位列美国财富500强、生产风力发电机大型主轴承的铁姆肯轴承公司,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的荷兰UNITRON风电电控项目、日立风电电机电磁线和电缆项目、风机偏航系统等主要风电部件项目已落户我区,园区共有18家企业实现了在风电产业链的共同研发、建设及配套生产,风电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湘电风能今年产值将超过50亿元,风电为主体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有望在近两年内成为百亿产业。二是以新能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到了全市新材料产值的70%左右,占全省新材料工业总产值20%以上。其中球型氢氧化镍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电解锰生产量居全球之首。三是环保机电、金属材料先进制备加工已形成产业链群。依托湘潭“电工城” 、“机电产品摇篮”和钢铁生产等优势,重点培育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大中型交流电机、环保节能渣浆泵、环保节能电梯等环保机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华菱线缆、华韧钢结构、湘钢紧固件、湘辉金属制品等先进制造、节能技术产业正逐步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两型”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平台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土地集约”的要求,湘潭高新区在精品园区、效益园区、活力园区打造上做文章。一是在园区规划上坚持高标准。充分借鉴国内先进园区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聘请国际国内知名院所编写工业园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园区详细规划等,为园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在项目引进上严把关。成立由大学教授、行业权威和管理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每一个拟入园项目进行论证评审,严格考核其容积率、投资强度、税收贡献、产业要求、能源消耗、环保标准等各项指标,确保入园项目质量。近三年来,共否决了80多个申请入园的项目,意向投资达130亿元。三是在土地利用上求效率。采用建设集中安置区的办法对被征拆户进行住房安置,采取“腾笼换鸟”办法对少数多年建而不产、孵而不化、成长性差的企业进行清理,对2年以上的闲置土地予以收回,将标准厂房建设成三层以上的建筑,坚持中小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以此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土地从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型利用。四是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先后关闭关停整治企业34家,淘汰落后生产线6条,逐步使位于竹埠港地区的新材料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2007年7月,省环保局因此摘除该地区多年的“重污”帽子。2008年8月,编制申报了竹埠港工业区减排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获批湖南省节能减排科技重大专项,获得省科技厅540万元的支持。
“两型”建设推动了湘潭高新区的高质、高效发展。德国工业园投资强度达到了平均每亩297万元,新材料工业园产出强度达到了340.1万元/亩,建成区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强度达45亿元/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以全市0.02%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5%的工业总产值;2009年,新材料工业园与高新区接管前的2003年相比,产业产值增长519%,税收增长575%,废水减排72%,废气减排78%,能源消耗下降29%,园区的“两型”发展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
下一阶段,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主要任务,按照 “创新引领、链群扩张,坚持‘三集’发展(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打造创新型国家高新区”的工作思路,始终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这一目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产业超常规发展两个能力,壮大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精品钢材压延加工等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湘潭高新区核心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000亿元以上,培育上市企业15家,努力使湘潭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的队伍里站稳脚跟,跻身创新型国家高新区行列,为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