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湖南汉寿经济开发区位于汉寿县太子庙镇,毗邻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优美。石长铁路、常长高速、319国道、S205省道贯穿园区,距常德桃源机场仅45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湖南汉寿经济开发区1992年5月成立,属湖南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无费工业小区,2002年4月县委、县政府重新启动开发区更名为汉寿县太子庙工业园。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联合清理整顿后保留并正式命名为湖南汉寿经济开发区。2007年3月19日,《湖南汉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6-2020》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区新增面积2.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2008年被确立为常德工业走廊廊头和全省10个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县(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辖黄福、天星、倒流坪(部分)、太子庙(部分)、竹子陂(部分)、姚家坝(部分)6个村(居),现已开发使用面积4014.55亩,其中,工业用地面积3268.55亩,道路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面积746亩。
全区已落户工业企业41家,其中:投产规模企业23家,在建工业项目18个。已初步建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四大产业集群,拥有康普制药、才松堂制药、金能科技、宝龙汽车、中汉高科、立成饲料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二、主要成绩与亮点
从2003年起,汉寿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决定重新启动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加大了对开发区的基础建设投入。随着开发区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聚集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型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园区规模经济开始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一)经济指标稳步上升
近几年来,汉寿经济开发区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规划管理等为建设重点,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9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5.06亿元,同比增长35.4%,实现销售收入6.98亿元,同比增长27.9%,上缴税金3518万元,同比增长25.7%。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市工业园区中排名第三,圆满完成了年初制订的任务目标。
目前,园区规模工业经济总量正逐步扩张,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省68个省级开发区中历史性实现了位次前移。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今年来,为保持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汉寿经济开发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向省开发银行申请贷款38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企业发展平台,促使企业集聚、集成、集约发展。
截止目前,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亿元。全区现已建成三纵四横七条主干道、六条电力专线、220KV变电站一座、10KV开闭所二个、日产万吨自来水厂一家、天然气门站一个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学校、医院、电信等配套设施相当完善
(三)服务质量更加优化
今年,开发区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目标,以开展“企业服务年”为切入点,不断优化对企业服务工作。年初,管委会制定出台了企业(项目)“帮办”制度,对重点企业(项目)安排专人“帮办”,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着力为企业解决融资、市场、资产变更、土地纠纷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有效的化解了企业在生存、发展中的阻力,支持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规划管理健全规范。
汉寿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5月成立至今,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时期。事实证明,开发区建设的好坏与规划抓得好不好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建设“两型”工业园区,实现科学发展,开发区始终把抓好规划管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规划管理上以《湖南汉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6-2020》为把握依据,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布局为指导,以投入强度为控制,以环境标准为限制”的开发理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企业准入。凡不符合环保和产业布局要求的企业一律不准进入开发区。着力打造工业新区,彰显生态园区特色,突出可持续发展。对进入开发区工业新区的企业严把厂区设计布局关,坚持生产、生活区分离。走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误区,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一手抓农民建房。对农民建房坚持统一地点、统一图纸、统一建设,违反规定建房的农户一律拆除。建立健全了“汉寿经济开发区规划区居民管理系统”,将经济开发区规划区内涉及到的4个村(居),共577户,2173人全部输入电脑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开发区规划区内居民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民向工厂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厂向新区集中。
三、未来发展思路
未来几年,汉寿经济开发区将牢牢抓住汉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县的历史机遇。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产业优势和科教人才资源,以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的产业膨胀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软件、新型材料、机械加工五个产业集聚群。着力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建设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产业高地和经济密集区,成为我市工业经济走廊建设的先行者和核心区。
(一)坚持多元并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拓宽开发区建设的投资渠道。资金来源坚持开行贷款、社会融资和财政兜底多元并举的原则,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开发区人、财、物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夯实企业发展平台,促使企业集聚、集成、集约发展,为汉寿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适度超前,探索多种开发形式。
一是适度超前,综合开发。在开发区规划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既注重眼前的建设,更注重长远的发展,实行规划一次到位,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以适应项目的引进和发展。二是相对集中,合力开发。按照开发区规划区域范围,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实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布局和配套管理,形成开发区与太子庙镇之间协调共建、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共享、全面发展的格局。三是骨干引导,带动开发。引导规模大、后劲足、前景好的企业进入园区安家落户,以骨干企业的发展形成园区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快项目引进,形成集群优势。
(三)坚持突出特色,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一是顺势引进。主动顺应新形势,抓住常德工业走廊建设和汉寿作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县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顺势承接资本、产业和技术的转移,实现开发区的跨越性发展。二是产业膨胀。围绕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既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膨胀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更注重引导新的业主投资这些优势产业,以量的扩张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三是资源依托。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资源,扩大招商,借助外力,形成特色,加快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创新招商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首先,积极请进来,有意邀请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等地投资商来园区考察投资环境和洽谈投资项目。其次,不断走出去,由招商局牵头、开发区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经常性的赴上海、广东、江浙一带进行招商考察和项目洽谈,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第三,主动联系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紧抓线索不放,主动出击,上门拜访,积极推介,吸引投资者。及时把握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的先机,对每一条招商引资线索,对每一个外商和项目,都安排专人跟踪落实。第四,积极开展亲商服务,为投资商提供生产和生活便利,扶持企业发展,增强投资商增资的信心。
(五)推进集约开发,实现园区科学发展
首先,基础设施集约投入。在高起点规划的同时,强化基础设施的集约投入建设机制。高标准建设好道路、绿化、电力、给排水、排污、通信等各项配套设施,促进资源优化共享,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其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全面落实“规划留地、项目供地、集约用地”的征地要求,综合评价入园项目的资金投入额度、科技含量、环境影响度、外向度和税收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的位置、价格和面积,严格杜绝“圈地”行为,从而提高园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入园企业集约发展。积极引导进园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升级。鼓励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设备,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集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