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益阳高新区)辖1个办事处、1个乡镇、33个行政村、4个社区、6个资管会(撤销原办事处6个村后组建),分本部和东部新区两大部分,其中本部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9.43万人。园区规划总面积55.8平方公里,非规划区含谢林港境内32.6平方公里,从赫山划入4个村面积11.6平方公里。建成区(迎宾路以北、益阳大道以南)15.8平方公里。东部新区是2008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东进东接”省会长沙的发展战略决定成立的,涉及赫山区沧水铺、衡龙桥、泉交河、岳家桥四个乡镇的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285平方公里,核心区开发面积29.6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18.7平方公里,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连接成片。
益阳创业园是益阳高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中小企业科技成果孵化而打造的新型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10亩,以云雾山路为轴线分为南北两个功能区。南边为生产区,占地面积380亩,规划建设面积80万平方米,现已建成30万平方米31栋标准化厂房,全部为单层和多层钢结构,并配有管理和厂储用房。北边为与之相配套的综合服务区,占地面积120亩,已建成3万平方米,包括住宿、餐饮、会务、娱乐等设施,能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研发、办公和生活服务的需求。2009年被益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加工贸易先进单位。
园区31栋厂房共引进企业23家,建成投产的有20家,正在进行厂房装修和设备安装的有3家,入园企业计划总投资7亿元以上,预计2010年全部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形成产值20亿元以上,可产生税收约1亿元以上。企业全部达产后,园区从业人员在1万人以上。2007年12月,益阳创业园被省人事厅评为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008年12月,被省信息产业厅批准授牌“益阳会龙电子信息园”。
益阳创业园的开发建设突出了两大功能:一是承接功能。园内厂房以三层、四层框架结构厂房为主,适用于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无特殊工艺要求的产业,有利于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相关产业梯度转移。二是孵化功能。对一些产品技术先进但启动资金缺乏和配套功能不够的企业,先让其进入创业园,等产品孵化成熟,初步打开市场并具备一定实力后,再迁出创业园,征地扩产,做大做强。已入园企业中有瑞能动力、西斯特电梯、白云家电、LED项目、TFT项目等5家企业已于2009年在创业园外征地建厂。
益阳创业园建设经营模式有五大优势:一是高度节约土地。目前入园的23家企业,如果全部采用征用土地建厂房的形式,至少需要占地800亩,而现在建成的标准厂房占地面积260多亩,节约土地三分之二以上。二是企业投产见效快。入园企业签约后一般在2个月左右完成装修,3个月左右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投产,且进入成本低,能轻装上阵,快速走上正常生产轨道。三是有利于产业集聚。进来一家产业龙头企业后,其关联企业便集聚而来。现已入园的23家企业中,机械制造企业6家,电子信息企业10家,纺织业企业5家。四是服务质量高。园区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完整,高新区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实行封闭式、现场化、全程化和精细化管理。五是打造新的融资平台。标准化厂房建成后,土地评估价格大幅上升,原来土地每亩评估价格只有17万元,现在土地(含建筑物)达到每亩38万元,我们将其打捆包装从银行贷款,能实现滚动发展。
二、发展历程
益阳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和阶段
(一)创业期(1991年-2001年):朝阳综合经济开发区的10年。
朝阳开发区创建于1991年11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1994年3月,益阳撤地建市,由原益阳地区开发区办公室、益阳县开发区办公室、益阳市开发区办公室合并组建为朝阳综合经济开发区,1995年9月,朝阳开发区开始正式运作。至2001年年底,经过5年多时间的开发建设,投入资金5.3亿元,在益阳中心城区南侧初步完成了5平方公里范围内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引入了建区史上具有旗帜意义的纳爱斯、科力远、惠同3家企业。2001年,全区完成GDP6.4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完成财税收入1.21亿元。
(二)成长期(2002年-2005年):益阳高新区的前4年。
2002年1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益阳高新区升格为省级高新区,参照执行国家级高新区的有关政策。2002年6月,为解决高新区用地缺乏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谢林港镇交由高新区接管,该镇40平方公里区域列入发展总体规划,其中近期规划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高新区规划总面积由15.8平方公里增至55.8平方公里。在以后近4年的时间里,高新区基本完成了北片区15.8平方公里的主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了南扩区云雾山路、梅林路、高新路及铁路高架桥“一桥三路”工程。这4年共引入工业企业27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9家,基本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为主的园区产业特色。2005年全区完成GDP13.6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51亿元,财政收入1.85亿元。
(三)快速发展期(2006年至今)
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益发〔2006〕14号),同时,将银城路以东、赫山区龙光桥镇光明、漆家桥等7个村划转高新区接管,高新区沿319国道再向东推进16平方公里(后划回赫山区4.5平方公里)。2006年以来,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高新区人的艰苦努力,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四年内,全区引进项目165个,合同引资311亿元,1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达20个。新增规模企业67家,规模企业总数达79家。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见下表)。
益阳高新区2002年至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主攻招商引资
我们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五个并重”: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既追求量的不断跨越,更注重项目质量,在守住环保底线和效益底线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坚持现商与新商并重,高度重视现有投资商,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坚持优惠与受惠并重,我区与兄弟省级以上高新区相比并无明显优势,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着眼全局和长远,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在投资商进入我区投资创业阶段从各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并在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更好地贯彻“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原则。坚持专职与常职并重,在打造一流招商引资专业团队的同时,在我区全体干职工中实行“全员招商”,作为各部门和干职工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职责,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供地与供房并重,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已建成1平方公里高科园、益桃线食品工业园、梅林路以北中小企业园、汇盛电子工业园、益阳会龙电子工业园等五大工业集中区。同时,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益阳创业园建成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配套服务区5万平方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和企业快速成长的孵化器。大力推进以房招商,现30栋标准厂房已全部租赁完毕,入园企业达20多家。
目前我区已有180余家企业落户,形成了以汇盛科技消费类系列电子产品、欧信手机、电容器、汽车用氧传感器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太阳能多晶硅、金属纤维电子屏蔽材料等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镍锌高能电池、生物柴油、中科恒源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等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橡塑密炼机、硫化机、众泰汽车动力、康益齿轮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黑茶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葛食品加工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布伊尔、嘉熠制衣、瑞亚高科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以弘基矿业、华昌锑业为主体的矿产品精加工产业。
(二)狠抓项目建设
益阳高新区秉持“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和“我是企业第一员、我要承担第一责”的园区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按照“零距离、零时差、零缺陷”的服务标准,全面提升服务企业质量和效益,及时高效解决企业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致力打造出“生态宜居、成本低廉、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创新创业环境。近年来,工委、管委会发动全区上下对园区企业全面开展以解难题、促建设、促生产为主题的“一解双促”活动。建立了区领导包片区、区属部门单位包企业、包项目的联系企业制度,扎扎实实为企业解决金融、用工、项目申报、科技自主创新等问题。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全区新动工项目31个,新投产项目21个,规模工业总产值逐月递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7.66亿元,同比增长19.92%。一是电力能源快速增长。益阳电厂实现总产值20.56亿元,同比增长85.07%;完成工业增加值13.04亿元,同比增长87%。二是纺织业强势增长。全区纺织产业完成总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322.39%;完成工业增加值0.67亿元,同比增长336.74%。以瑞亚高科、布伊尔制衣、嘉熠纺织等纺织企业,立足国内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可喜局面。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主体地位凸显。全区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48.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53亿元,占同口径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3.89%。四是装备制造业保持增长。全区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32.79亿元,同比增长6.14%;完成增加值10.1亿元,同比增长8%。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求,园区累计投入50多亿元,已建成“七纵五横”主干道路及配套建设。交通、通讯、宽带、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网络健全。现代物流、商场、酒店、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碧桂园、紫龙郡、梓山湖新村、丽景雅苑、上城世家、缇香名苑等高尚住宅小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理想选择地。整体绿化率达35%以上,城市化率81.3%。构建了北峰山森林公园、寨子仑风景保护区、云雾山生态保护区、高仑山公园、奥林匹克公园、梓山湖主题公园、周立波故居“山乡巨变第一村”等原生态植被和人文景观。
(四)加快东部新区建设
为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益阳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5月决定设立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将益阳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直接推进到长沙宁乡县界。同年,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被纳入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先导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成为了大河西先导区的组成部分。东部新区是长益常工业走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和益阳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对于促进益阳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功能,被市委、市政府明确定位为:长株潭国家级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先导示范区;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省级城乡统筹示范区;益阳对接省会长沙经济的桥头堡。东部新区总体规划中强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依山就势保留了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山体和水体,设计了“圈层式”和“两心一轴三组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形成一个集山、水、园、城于一体的生态型产业新城。其近期目标是计划用5年时间着力把起步区建设成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为重点产业的生态工业新区。起步区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工业,全面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新型城市化。至2013年,计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引进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实现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上。
一年多来,东部新区的建设和管理者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积极克服土地报批、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中的多重困难,吃住在一线、工作在一线,全力化解资金难、招商难,至去年12月底完成建设投资7.81亿元。获批土地1046亩,待批土地772亩。完成征地1869亩、流转土地187亩,拆迁房屋221栋。列入年初计划的高新大道、鱼形山路、城际干道等“七路”建设进展顺利;9栋标准厂房完成90%的室内装饰,3栋专家楼即将竣工,综合楼完成6层主体工程,公寓楼完成2层主体工程,迎新、如舟、迎春三大安置庄园先后启动了21栋安置房的建设。充分依托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先导示范区和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两块“金字标牌”,凭借省级高新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接待客商160余批次,完成签约项目9个,在谈项目20余个。湖南龙周塑胶制品项目、湖南佰一重工项目、广东昭信光电LED项目已先期租赁厂房进行了试生产。筹融资工作初见成效,新成立的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投资开发公司自3月16日注册登记以来,完成融资贷款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