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园位于县城东面,创办于2003年2月,2009年11月经郴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产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265公顷,已开发建设1100亩,是全省唯一个边境产业承接园区。园区交通便利,区位独特。园区距县城1公里,距京珠高速宜章出入口800米,距107国道1公里,省道324线穿园而过。园区南下广州,北上长沙均在4小时之内到达,是湖南距离珠三角最近、交通最便捷的省级园区。作为全省重点产业承接基地,园区以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 加工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宜章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园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到2009年底,园区共落户各类企业112户,其中工业企业8家。2009年新引进各类项目23个,其中工业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1015万美元,同比增长590%;实际利用内资35050万元,同比增长3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00万元,同比增长133%;建设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其中竣工2万平米米,员工宿舍8600平方米;完成GDP45000万元,同比增长16%;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1200万元,同比增长60%,占全县的27.3%;完成出口总值2198万美元,同比增长37 %,占全县的99%;完成财政收入2128万元,同比增长150%。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宜章经济开发区十分重视产业承接园的规划工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错位发展的原则,于2003年委托华南理工大学规划设计院历时2年编制了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2005年经县政府批准开始实施。作为湖南毗邻粤港澳的边境园区,近几年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把园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确定为湘粤对接第一城,产业承接首选地,根据宜章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明确把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产业作为园区的主要产业,与开发区其他园区形成互相呼应、相互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筑巢引凤,不断完善配套设施
按照政府主导、园区主攻、部门配合的原则,加大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产业承接园第一期共征地1100亩,平整750亩。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第二期共完成征地334亩。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第一期道路和市政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已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投资1200万元的绿化、亮化、人行道板、监控设备、环卫设施等配套设施加紧施工中。第一期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8200平方米员工宿舍已于2009年9月中旬竣工并交付使用。第二期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附属工程于2009年11月8日已破土动工,2010年5月底将建成交付使用。第二期3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和配套设施将于2010年5月动工建设。
三、创新方式,做好招商引资文章
采取“飞地招商”、“合作开发”、“共育项目”新模式,与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人民政府建立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经济互补、文化互溶、人才交流、信息互通的友好机制,共同推进两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坚持项目至上、客商至上、大招商、招大商 “两上两大” 的招商理念,重点在产业链招商、搭建平台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方面求突破。目前,园区发展形势喜人,发展前景十分乐观。2009年11月4日,总投资1.2亿元的外商独资企业富士电梯(郴州)有限公司落户园区。该项目一期用地120亩,于11月20日破土动工,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第一年年产值可达5亿元,三年内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万旭电子(郴州)有限公司、怡景制衣(郴州)有限公司、欣錩(郴州)鞋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外资企业也相继落户园区,并于2010年3月1日正式投产。南方资源农业科技园项目、深圳感恩科技有限公司、郴州华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兴德宁电子有限公司等有意向落户园区。
四、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抢抓发展机遇,优化政策环境。2009年5月,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颁布以后,开发区认真组织学习和研究,将产业承接园的发展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大胆先行先试加快富民强县的决定》之中,同时从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园区发展的角度,先后草拟制定了《关于加快宜章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宜章县入园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宜章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事关园区长远发展的1+X文件和管理制度,为推进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为了加强和规范开发区“一区三园”项目建设的管理,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建立起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规范、高效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推动开发区科学跨越发展,开发区制定了《宜章县入园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宜章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入园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及优惠政策;对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廉政监督制和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管理实行三权(即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的运行机制。《关于加快宜章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决定》明确规定:对“一区三园”工业项目、重点项目实行减免或零收费制度。简化审批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行限时办结服务制和责任追究制。除安全生产、公安刑事办案外,任何部门和单位未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不得进入“一区三园”对企业进行参观、检查、评比、收费。建立入园项目跟踪服务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帮助办理审批办证手续。重大项目,除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跟踪服务外,宜章经济开发区要建立服务小组,实行重点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系列管理机制的制定,为园区管理和开发区科学跨越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对入园项目和企业实行保姆式贴身服务。从签约之日起即明确一名县级领导,组建一套工作班子,从立项审批,到报批报建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做到工作进度到哪里,服务就跟踪到哪里,让入园项目和企业安心生产经营,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开发区公共事务管理局工作前移,在产业承接园设立办公场所,配置专职人员4人,24小时贴近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为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发区与劳动保障、总工会、妇联等部门联手互动,利用春节的有利时机,运用媒体、广告宣传、社会动员、专场招聘等形式,动员和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对供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开发区按照谁收费,谁投资,谁建设的原则,限时按质完成管网建设,满足企业需要。此外,积极做好绿化、美化、亮化,加强治安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环境。
五、加强安全生产,注重生态保护
宜章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园历来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放在优先位置纳入园区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制度规章,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每个季度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对建设项目实行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管部门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从源头上严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2005年开始,已连续五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工程质量100%合格,优良率80%。
在加快园区建设的同时,开发区十分重视产业承接园的生态保护,做到规划先行,边建设,边保护。一是建设之初,即请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提出生态保护意见。二是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要求,实行依山就势,避免大拆大动。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建好排水设施和环卫设施,不留隐患,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对入园企业严把入园关口,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污染不达标的项目,宁缺毋滥,禁止入园。对已入园企业,经常开展环境“三废”排放抽检,不达标的不准生产。从2006年以来,所有入园企业均实现了达标排放,各项耗能指标逐年下降,连续4年没有发生污染环境事件。
六、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公众支持度
为提升园区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帮助外来企业尽快融入宜章主流社会,开发区产业承接园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广场文艺,参加夜故事等形式,配合企业联欢活动的开展,大力培植和弘扬园区文化,让企业与园区,企业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的良好关系,形成和谐发展的发展格局,以此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激发企业热爱宜章,安心发展的热情,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园区企业发展,支持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近几年,产业承接园实现了经济发展,工农纠纷下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