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坚守
—记永兴县柏林镇电影放映员马恭志
一个残疾青年,为了乡亲们的企盼,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他用胶片放映梦想,坚持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22年。
永兴县柏林镇优秀共产党员马恭志是一位身高不到1.5米的残疾青年,下肢严重畸形,走起路来步履蹒跚。从15岁开始就成了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22年来,他在山路上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放映53000多场次,观众达250余万人次。
十五岁的农村电影放映员
马恭志从小就迷上了电影,每当村里放电影时,他总是帮着忙前忙后。1988年夏天,有次放电影时,放映员看到他这么喜欢放电影,就和他开起玩笑:“你这么喜欢放电影,干脆我把这台放映机卖给你,你也来放电影。”马恭志满心欢喜,高兴地跑回家告诉父母,他父母倾尽所有积蓄买了这台老式的8.75mm的电影放映机。几个月后,这台老化的放映机就停止了运行。为了延续才刚刚起步的电影放映事业,父母咬紧牙关把家里养的猪卖了,粮食卖了,甚至把屋里的楼板也掀起卖了,又向亲戚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了2000多元,为马恭志买了一台崭新的16mm放映机,并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放映器材。15岁的马恭志从此走向了电影放映之路。
但是,在农村当电影放映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残疾的马恭志根本就挑不动共一百多斤重的放映机、影片盒、发电机等放映设备,每次去放映,都是母亲郭戊菊挑着一担设备,他提两部影片盒,母子俩在崎岖的山路上爬山越岭。
一路走来,除了汗水湿背,母子俩还要经常面临很多想像不到的“意外”。199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母子俩到太和乡戏台村放电影。放完电影后,村里没安排住宿,两人只好住在村里的祠堂里,半夜里空荡荡的祠堂显得格外阴森,又蚊虫成堆,两人彻夜难眠。2003年正月初三,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马恭志和母亲挑着放映机到金盆岭村放映。10多公里的山路,马恭志母子鞋上绑着草绳,手拄木杖,挑着机器,顶着寒风赶路。突然马恭志一脚踩空,摔了个仰面朝天,鼻青脸肿,幸亏郭妈妈一把拉住放映设备,机器才没被摔坏。等母子俩好不容易赶到金盆岭村时,天已黑了。母子俩满身雪花,冻得满脸通红,村民们感动地连声道谢。22年来,母子俩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翻过了多少沟,跨过了多少坎,为乡亲们放了多少场电影。
1993年9月的一天,马恭志正在枫坪村准备为乡亲们放电影。突然邻居急匆匆赶来告诉他,妻子马上要临产了。马恭志犹豫了好久,但看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他还是坚持放完了电影。等半夜赶到医院看望妻子时,妻子满腹委屈地说,我生孩子是我们家的大事,你就不能放下电影陪我到医院吗。此时的马恭志面对妻子的只有深深的愧疚和夺眶而出的眼泪。
配送农家“文化大餐”
马恭志是个眼界开阔的人。他在山村放电影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乡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适时播放一些时事影片,如反腐巨片《生死抉择》、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影片《深渊?邪教的本质》等。即使播放宣传片,他也不是简单地播放单一、笼统的宣传资料,而是紧扣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宣传海报等。多年来,他制作了4500多张幻灯图片,宣传计划生育、烤烟和冰糖橙栽培技术等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宣传了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同时也给农民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农业科普知识,还使当地群众觉得格外亲切真实。
马恭志还经常根据不同的影片策划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观众的观看热情,并在无形中增强影片的教育意义。在建党70周年时,他为各中小学放映了《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三部爱国影片之后,马上自己出资购买奖品,在各中小学发动开展相关的演讲比赛;2000年,他抓住“千禧年”的契机,开展“跨越新世纪,百部优秀影片影评比赛”活动,并再次自己出资将优秀作品印刷成册,发给每位获奖者……
在马恭志的一本记录本上密密麻麻、整整齐齐记录着他每年走过的学校、放过的电影。一个连老师和学生加起来不到10个人的桃林村小,步行要走10多公里崎岖山路,而马恭志每年都不会忘记这里的孩子,不管怎样都要保证孩子们一个学期能看上两部电影。有一回在枫坪学校放映,由于没有礼堂,学生过多,马恭志就让学生逐班观看,连放了六场,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半钟,连中饭都忘了吃,饿得胃病复发;而在草堂村教学点放映时,观看的学生只有3人,因为这个教学点就只有这3名学生。
“以影养影”执着坚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农村露天电影渐渐淡化,有线电视、网络生活、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等多元文化日渐红火,并担当起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角。在电影事业的低落期,许多电影放映员纷纷弃影从商或弃机归田。马恭志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他面临着选择……
柏林镇是有名的金银冶炼之乡,当地不少人靠金银冶炼发了财。从事冶炼发家致富的姐姐和姐夫看到马恭志每天挑着放映机翻山越岭放电影也挣不了几个钱,就劝马恭志放弃电影搞冶炼挣大钱,马恭志总是一次次婉言谢绝。他爱电影,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那能制造一个个梦幻世界的放映机。
谈到当时的出发点,马恭志由衷地说:“如今农村的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大人们一有空闲,不是打牌、打麻将,就是买码、买彩票,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很恶劣。农村没有什么集体性的文娱活动,我给他们放电影,群众的确十分喜欢看,能看到全村人都早早搬着板凳来到大银幕前等着的情景,我心里就特别的舒服。”正是因为有感于农民群众对电影文化始终如一的渴望和需求,马恭志毫不犹豫地把电影放映工作坚持了下来,好让偏远地区的农民朋友多看几部好电影、多享受一些文化生活。
马恭志只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想法:“我就是以放电影为生的,不能坐等任何人的扶助,只有靠自己琢磨、争取!”于是,马恭志开始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出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他除了承担永兴柏林片6个乡镇的农村电影放映及中小学生爱教片的放映之外,还先后开设了洞口、太和两个流动电影放映小厅,每逢开圩日放映;同时又在柏林镇开设了多功能影视厅、经典影片回放厅、VCD影碟出租厅,多形式、多层次满足观众的电影娱乐文化需求。这样一来,马恭志就把他的电影放映事业做“活”了,不仅能够依靠电影放映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每年还能向国家上缴片租3万元以上,甚至还可以运用手中的“活钱”,为边远山区的农民免费放映影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有钱没钱,都要让农民看上电影,因为这是在播撒文化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