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力机车装上“中国心”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变流技术部部长 陈燕平
陈燕平,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变流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她所带领的技术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机车驱动技术,使装有“中国心”的电力机车奔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湖南乃至全国的交流传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断进取,勇攀科技高峰
1998年,陈燕平同志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工作。怀着一腔报效祖国、奉献铁路的激情和热血,投身于电力机车牵引变流技术的研究工作中。
变流器相当于电力机车的心脏,在轨道交通领域,牵引传动直流变交流是电力机车传动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交流传动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由于技术封锁,中国进军机车交流传动市场困难重重。核心元器件——IGBT驱动技术一直是我国进军交流传动领域的软肋,不得不向国外公司购买。为打破这一技术壁垒,陈燕平和同事们深入分析研究国外先进技术。无数次的论证、无数次的试验,直到消化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GBT驱动器,成功打破了此项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的尴尬局面,填补了国内大功率IGBT牵引变流器的空白。
而今,拥有“中国心”的国产牵引变流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国内的干线机车、动车、地铁上,并远销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仅2010年产值就达20亿,不仅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为湖南乃至全国的交流传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她和她的团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正全心投入牵引变流器模块化平台建设。大功率IGBT应用技术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掌握6500V等级IGBT元件的应用技术,自主研发出专用的大功率IGBT驱动器,并完成了大功率变流器及模块的开发设计与试验。这标志着我国牵引变流器研制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国高压变流器的设计能力与IGBT应用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追求卓越,带领和打造科研精英团队
2008年,陈燕平同志开始担任变流技术部部长,作为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科研团队的领头人,如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让优秀的人才集结起来,做出业绩,展示出科研的价值与力量,一直是她执着追求的方向。
在工作中,她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主动向老专家和资深技术人员请教,抓紧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报考硕士研究生,并取得学位。同时,把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当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造出了一支叫得响、过得硬的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团队。她和部门的资深技术人员一道,讨论制定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方案,逐步摸索出一套人才培养机制,使青年员工成长和培养的时间大幅度缩短。许多工作才一两年的青年员工迅速成长为各项目组的骨干。
为了带好这支年轻的团队,她经常和员工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悉心记录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有的还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如此一来,极大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团队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在很多紧急任务和重大项目中都充分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敢打硬仗”、“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并荣获“第五届湖南科技创新杰出集体奖”。陈燕平本人也因其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职工十佳专利奖等多项荣誉。
产业报国,立志民族工业振兴
在国家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铁路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陈燕平同志带领团队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了“6轴7200kW电力机车牵引变流器”从论证立项到完成总体设计、交付样机,使公司顺利提交了铁道部交流传动货运机车为期3年的大批量订单,实现了几代南车人的希望和梦想。2009年,公司刚刚研制出来的新型牵引变流器在北京环铁试验站试运行时,突然报出故障——“变流器电缆严重烧损”。 由于后期产品已经开始批量投产,故障发生后,各条生产线犹如奔腾的千军万马骤然停下。铁道部和公司领导都相当重视,指示要第一时间查出问题,排除故障,决不耽误生产进度,情况十万火急。作为部门负责人与技术主管,陈燕平同志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边与技术专家商讨解决方案,一边与同事们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坚守在试验现场,反复排查,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才回家看一看熟睡的儿子,稍事休息,第二天一早又迅速投入战斗。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通过了严格的现场运行考核并保证了生产的顺利。
由于长期高负荷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加上作息饮食没有规律,36岁的她过早的被胃炎、颈椎炎等病痛折磨着。无数个加班加点的日日夜夜,舍弃了许多与家人的欢聚时刻。然而她却说:“每当看见我们自行研制的电力机车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奔驰,我和我的同事们就倍感自豪。我们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我们也收获了胜利的喜悦,我们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