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助学不止
——“金牌义工”赵在和先进事迹
赵在和,今年77岁,1994年退休前担任湘潭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退休十多年来,他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爱的扶贫助学工作,把自己满腔的爱献给了孩子们。坚持“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为党做工作不能退休”的信念,他觉得,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同志,退休后为党和人民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和孩子们奉献一些爱心,也是尽心尽力履行党员义务、保持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具体行动。
退休后头半年,为了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他拿起照相机深入到农村从事业余摄影。半年下来,既饱览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锻炼了身体,又在经济上获利3000多元。本来打算就这样舒心地度过晚年。可是,在他下乡时,每当看到那些贫困山村的孩子因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而纷纷辍学,许多可造之才被埋没时,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次,他到原歇马乡的山田村摄影,歇马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小红家的情况深深地震撼了他:小红的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都是残疾人,一家五口挤在两间又矮又破的土砖房子里,生活极其困难。小红读书非常刻苦,成绩优秀,本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好好读书,而她当时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看着孩子那无助的眼神,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阵阵作痛。回家后,他辗转反侧一夜无法入睡,在王小红家看到的那一幕老是呈现在他的眼前。孩子们天真无邪,应该有权利享受教育,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呀!难道就没什么办法来改变她们的现状吗?一想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就马上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人老了从岗位上退下来,但履行共产党员的义务是不能够退休的呀!他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孩子,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为教育事业发出我的一份光和热。第二天,他毅然放下抓票子的照相业务,勇敢地担当了湘潭县“一帮一” 扶贫助学活动义务联络员。
十多年来扶贫助学的经历,他在精神上、身体上吃过不少苦,经济上也吃了不少“亏”,但为了这些可怜的孩子,就算受再多的苦、吃再大的亏他也无怨无悔! 8年前,他挑着教育扶贫展览图片去霞岭乡一所小学,被当作江浙一带的商贩来推销产品而不让进学校门;有一次他还在一特困户家里,晚上起床上厕所时一不小心掉进了粪池里;用来当作助学交通工具的两台单车先后被盗,儿子支持他的两台手机也先后被扒;特别是1998年5月9日星期天,他骑着单车去列家桥中学为3个孩子办呈报手续,在韶山灌区一急拐弯处,连人带车从4米高的渠岸掉进1米多深的急流里,险些丢了老命,老伴流着泪劝他:“帮助这些孩子我不反对,但你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好心的朋友也劝他:“老赵,你退休了,何必操这份空心,自讨苦吃呢?”但他总是付之一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行善积德,老有所为,精神上充实,这就是一种幸福!”
为了扶贫助学,他做到了“嘴甜、腿勤、头硬、心宽、脸厚、眼明、性缓”,尝尽了酸甜苦辣。对凡在湘潭县工作过、或祖籍系湘潭县、现任副县级以上在外地工作的领导,或实力较强的企业家、知名人士等,他都一一打听并记录下来,作为扶助贫困孩子的支援力量。他总是不厌其烦,见缝插针,经常与这些人联系。2002年,一个叫刘沙的孩子,从湘潭县一中毕业,以全省第一名、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建筑学专业,接到通知书时,她妈妈既高兴,又发愁,因为刘沙的学费每年要15000元,还有学杂费2000多元;她父亲2000年因患脑癌去世,治病欠债30000多元;妈妈患胆结石做手术,又欠了8000多元。当初中老师的妈妈,月工资只有700多块,硬着头皮向亲友们借钱,半个月也只筹到一半学费。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主动跑了好几个地方,终于联系到市美协主席王水清和知名画家赵文军等人为其筹款,使刘沙得以顺利进入学校。十多年来,他共为864名特困学生落实了愿意帮扶的爱心人士和单位,募集助学金达232万多元。市、县两级领导同志、企业家共100多位爱心人士鼎力支持扶贫助学。2009年,他多方筹集扶贫助学资金465411元,扶助各类贫困学生160人。
十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扶贫助学活动,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善心、爱心、恒心,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去过120多所中小学校,找过省、市、县200多个单位和近100名干部、企业家、知名人士。这么多年来,他每年都有230天以上的时间奔波在扶贫助学工作上,总行程12万多公里,每当外出时,路途远就搭客车,近一点就骑单车,不能通车的乡间小道就是步行,雨天路滑,不知跌倒过多少次;山路难行,记不清翻越过多少个山岭,爬过多少个山坡。去农村他对自己约法三章:生活上坚持不吃人家的肉、鱼、鸡,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上坚持一竿子插到底,不要人陪;经费上坚持处处节约,不进餐馆和旅社,严格要求自己。他每月退休金只有一千多元,但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挤出钱来帮助那些贫困孩子。每月他拿出工资的15%扶贫助学和用于必要的办公费用。这十多年来,他个人用于扶贫助学的钱至少有三万多元,还经常捐赠给孩子们衣服、鞋袜、学习用品。从他开始从事扶贫助学工作起至今,家人在他的精神感染下逐步理解了他并且热心支持起来,全家三代11人,现在都成了扶贫助学的“四心”人:老伴从不嫌弃乡下来的孩子,成了热心的“接待员”;大儿子是省电视台记者,为他扶贫助学做了大量联络工作,成了有心的“联络员”;二儿子是银行职员,帮孩子们取钱或寄钱,成了称心的“服务员”;3个孙子经常带领山区来的孩子上大街、逛公园,成了开心的“导游员”。
这些年来,他把所有扶助单位、个人的感人事迹和被扶助孩子的就读学校、学习成绩等基本情况一一打印成册,被扶助的385名孩子中,已有23人考上大学,其中清华、北大就有4人,排名在前10名的名牌大学的有7人,60多人正在上高中、中专。在不到9平方米的卧室墙壁上,挂满了孩子们寄来的信件和照片。
扶贫助学任重而道远。十多年来,为扶贫助学,他个人虽然失去了一些,但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省、市、县四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湖南省道德模范,并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8年获中华慈善奖,2009年获湖南省首届“杰出金牌义工”称号。他在这些荣誉面前从不骄傲,把荣誉看作鼓舞和鞭策,始终认为扶贫助学工作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他说:“我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我是在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我将一如既往地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我还要干10年,干到87岁,以退休后27年的义工活动向我们敬爱的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