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3个鲜红的手印
——记永州市粮食局驻东安县溪源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长、科学发展指导员蒋孔吉
2010年9月,湖南省委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收到一封特殊的群众来信,这是一个偏远山村1473名老百姓,用摁手印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一位60岁共产党员的深情敬意。他就是湖南省永州市粮食局驻东安县芦洪市镇溪源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长、科学发展指导员蒋孔吉。
60岁还当扶贫队长
蒋孔吉,1950年11月出生,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时任市粮食局粮油监测站站长的他,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第一个报名到局里的联系点双牌县黄泥山村搞建设扶贫。2004年,已退居二线的他得知市里启动第三轮建设扶贫工作,于是又主动向局领导请缨。妻子劝他说:“你身体不好,现在退居二线,就该好好休息。”但他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永远不会退休。”从2004到2011年,连续8年担任驻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长,从道县大井村转战到彭家村,再到东安县溪源村,他扶一村、兴一村、富一村,3个村都成了全县乃至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8年来,他以村为家,每天奔走在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在他住处的木板门上,贴着厚厚的一摞表格,记载着每天的出勤情况。在2010年10月的一则民情日记里,他写道:“按档案年龄,下个月我该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工作是有年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没有年限的。为党工作是幸福的,为人民服务是快乐的,我要把这种幸福和快乐延续到生命的终点。”
镌刻在4个贫困村的脚印
在双牌县黄泥山村,蒋孔吉从家里搬来锅碗瓢盆,吃住在村里,访民情,听民声,帮助寻找致富路子……两年之后,村里路通了,产业壮大了,群众日子也红火了。撤队那天,几百名村民自发涌到村口,为他送行。
刚到道县大井村时,他就从自己的养老金里挤出2万元,组织30多位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他带领村民种脐橙、种烤烟、养生猪……两年时间,全村开发脐橙1500亩,种烤烟500亩,年出栏生猪2万头,80多户特困户脱贫。
在第三个扶贫点道县彭家村,他顶着炎炎烈日,钻刺篷、爬山岭、找水源。有一次下山时,他脚一滑从半山腰跌下,滚了30多米,幸好被一棵树挡住。在水利专家的帮助下,他从距村几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并想方设法争取到了30万元扶贫资金,让村民喝上了梦寐以求的自来水。开发一批致富项目,1200亩荒地种上了脐橙,1500亩荒山种上了桉树。2010年,全村脐橙和烤烟收入分别达600万元和250万元。
东安县溪源村是第四个扶贫点,原村“两委”班子因家族矛盾,工作打不开局面。他驻村后,从班子建设入手,选出了威信最高的女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人心齐了,村民们干劲也足了。不到三年,村里新修了15条水泥路,90%的耕地实现了灌溉自动化,新开发耕地4000多亩,新种脐橙2800亩,油茶1600亩,培养种植、养植大户240户,被县政府评为小康明星村。为感谢功臣蒋孔吉,纯朴的村民们将那份摁有手印的优秀共产党员推荐信送到了县委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
一份献给老百姓的大爱
蒋孔吉把无私的爱给予了扶贫村的百姓。2004年,90岁高龄的老父亲身患重病,为了不影响扶贫工作,他把照顾父亲的任务交给了哥哥,父亲在弥留之际,还在轻唤着他的名字。2005年,爱人患肺癌,他在长沙陪护了几天,请来亲戚照料,自己又回到村里。当医院发出妻子病危通知后,他匆忙赶去长沙。病床边,他抱着奄奄一息的妻子,泣不成声。2008年,他在体检时查出患有高血糖、胆结石、冠心病,从此以后,他的工作伙伴除了工作日记,还有各种必备药品。他心中时刻装着父老乡亲,对“五保户”、生活困难户、特困大学生,时时伸出援助之手,他毫不吝啬地资助大井村3名特困学生上大学,多次自己掏钱看望生病住院的村民……
蒋孔吉默默无闻的坚守付出,变化了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他那一心为民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