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 仗义执言
争当新闻战线“80后”时代先锋
——记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潇湘晨报记者龙源
龙源,28岁,中共党员,湖南省直机关模范共产党员,供职于湖南出版集团麾下“新锐主流权威媒体”潇湘晨报,现为该报社一名普通的新闻记者。
六年来,龙源一直奔跑在新闻战线这条光荣之路上,他始终觉得,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不仅乐于赞赏每个社会进步的细节,也要敢于对丑陋的社会现象予以监督批评。如何用好新闻记者手中犹如钢枪的“笔”, 为社会惩恶扬善,实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充满理性的胆识,在这方面,党员记者更应该敢为人先。
今年5月10日,龙源偶然获悉,某车站有人私下接送旅客进出站,帮助旅客逃票从而私分票款。一股职业冲动立即涌上心头,他深知,自己有责任去查证。当时已经是下午4点,龙源来不及细想,直奔车站,在路上联系“客贩子”。
“你是哪里人,怎么会知道我的电话?”电话中,对方非常警惕,反复询问记者龙源,而龙源则提前准备应答如流。到了车站,虽然约好在出站口见面,对方始终不露面。经验告诉龙源,对方在暗处自己在明处,作为记者,必须耐心冷静、坦然面对,不能有多余的肢体动作。为了让细节完美,龙源还准备了一只行李箱做道具。
见面后,对方突然又来了一个人,不断盘问龙源的职业、来历、乘车的目的,借此套记者的“口气”;而龙源则装作马上办急事的样子,反复催促、不断砍价。经过10多分钟接触,对方信任了龙源,答应带他上车,龙源把钱给了对方,可对方并没有买票。
有了“客贩子”的安排,车站验票人员主动放行,龙源当了回畅通无阻的“逍遥客”,见识了“客贩子”的神通广大,也锁定了这一不正之风的证据。抵达终点站,已是晚上10点。龙源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问:“怎么还没回家,宝宝在肚子里踢得厉害,我好痛”。这时,龙源才想起,自己走得匆忙,忘记告知妻子了;而妻子还以为他还在长沙的办公室加班。
作为记者,采访、写稿流程紧张,忘记“告假”已经不是第一次。而这次,是在妻子最需要龙源关心的时候,因为她离预产期只有不到五天了。龙源连“对不起”三个字都来不及说,妻子生气地挂断了电话。想到第二天回程还必须再次暗访,他来不及细想,买了包方便面、找个简单地方住下,便连夜整理当天的录音和视频,深夜12点写成初稿。这组报道惊动政府主管部门。由于报道主题突出、导向鲜明、事实还原准确,并且富有理性、建设性,得到了车站管理方的尊重和肯定,也推动了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提升提质。警方随后展开调查,当事责任人被控制;同时,车站全线严肃纪律,加大了查票力度,堵住管理漏洞。
类似的故事,几乎每周都会发生。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全社会关注,作为负责任的媒体,作为党员记者,更应急群众之所急,为民立言。
今年6月16日,龙源获悉益阳兰溪镇有家非法泡菜作坊,便奔赴当地暗访调查。龙源借批发商的身份与老板谈生意,证实该作坊采用可致癌的工业盐加工,制作了18万斤有毒酸菜。湖南人喜爱吃泡菜、酸菜,如果一个家庭买一斤,这18万斤毒泡菜会流入到18万户家庭,将毒害多少人。龙源冒着危险记录下非法加工的全过程。报道见报前,作坊老板通过各种途径找上门来疏通关系,欲重金收买;而龙源为避免干扰,远赴外地写稿,将报道客观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当地质监、公安部门果断介入查处,彻底阻断了有毒产品流入市场。
揭露黑暗、敢于碰硬,远远不止如此。在遭遇黑恶势力恐吓甚至死亡威胁的时候,龙源沉稳接招、机智脱险。郴州的鲁塘,被誉为“石墨之乡”。2006年6月,当地一起矿难涉嫌事故瞒报。当龙源核实完“死亡名单”返回的时候,采访车被两辆小车一前一后夹住,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将装有一叠厚钞票的信封强行塞到龙源口袋中,并威胁他说:“我知道你是晨报的记者。论年龄,你比我儿子还小。你要听我的,要知道‘轻重’!”而一个纹身的壮汉来到龙源面前,脱口而出:“你不拿着这钱,我不能确保你安全离开鲁塘,到时候还不晓得你是怎么死的!”
龙源知道,这个时候若要和对方硬碰硬,肯定难以脱身。龙源表面应承下来,以此取得对方信任,还从中获取了更多矿难细节;在“被收下”的同时,他通过电话第一时间向报社汇报了情况。在受到“软硬兼施”被迫离开后,龙源立即将6000元现金红包交到报社总编室。龙源顶住 “封口费”的利诱,以及死亡恐吓的威逼,果敢揭露事实真相,受到了报社表扬,使“舆论报道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闻誓言掷地有声!
有人问龙源:“你怕不怕报复?”龙源回答说,没有了公平和正义,世界将会怎样?凡事有是非,自己是记者,也是一名党员,就要坚守公平与正义,用事实说话、仗义执言。
龙源认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既要发挥舆论监督的引导功能,更要体恤民生,用平民化的视角去解读民情,作一名关注民生的守望者与担当者。湖南是民工输出大省。2006年农历新年前夕,湖南民工黄先生在温州讨薪时被打身亡。作为潇湘晨报记者,龙源赶往温州,准确还原事发现场,帮助了警方破案。新年来了,异乡湖南人的生存状态又怎样?他继续策划,采写了“你在他乡还好吗”系列报道,用心发现在异乡奋斗的湖南人,包括教授、老板、擦鞋女等,并跟随一位民工从温州乘火车回茶陵过年,一天一夜全程体验民工扛行李、挤火车、赶夜路回家的辛酸与艰难。次年,龙源还将观察的触角延伸到海外,关注了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异乡湖南人的生存状况,给在全球各地奋斗的湖南人送去家乡的问候和温暖。
作为一名党员,不但要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担当,在生活上,也要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龙源每年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献血证已多达6本,“非典”期间,龙源还号召、动员身边的朋友参与献血,组织成立“爱心血库”组织,为应急献血破除“血荒”提供保障。
2008年,龙源在出版集团的支持下,协助省委、省政府,连续推出了有关湖南信用体系建设的系列报道,信用建设“三库一网一平台”的湖南模式在全国声名鹊起,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010年初,龙源撰写过长达两万字的调研报告,阐述了新媒体发展理念,为报社发展壮大提供智慧;他还考取了中南大学研究生,希望通过工作与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龙源将全媒体语境下潇湘晨报的发展模式创新作为研究重点。
2011年8月12日,龙源积极响应省委宣传部的号召,赴怀化沅陵县陈家滩乡挂职。他看到乡村小学的孩子们还在“啃”1980年代的旧书,图书室新书缺乏,他通过爱心报道,为山区的三家九年义务制学校筹集了5000本新书,有个叫刘云的5年级学生对四大名著梦寐以求,但一直没能如愿,通过龙源的爱心报道和热心募集,在9月27日,这个小女孩的心愿完成了;在沅陵县挂职期间,龙源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积极筹划了沅陵县首届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并与该县、乡发言人开展交流,教会大家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进行危机处理,交流与培训颇具实效性,受到了沅陵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获嘉奖一次。
同事称龙源是新闻“打字机”,龙源用“打字机”精神,将瞬间定格为历史;市民笑称他是“新闻民工”,他以“民工”的务实,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6年来,在“新闻记者”这个“高风险、伤脑筋”的行当里,龙源“白加黑”、“五加二”地工作,成长颇多。党的教育和召唤,唤起龙源和同事们的光荣与梦想;出版湘军前行的脚步,鼓荡起奋斗的激情和力量。
套用球王贝利的一句话,最好的进球是在下一个。于龙源而言,最好的稿件,也将是下一件。未来,他将牢记传媒人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紧握手中“枪”,继续理性、负责、建设性地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