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票规则        活动介绍        活动资料
1138 杨建军

一片丹心为乡亲
——记益阳沅江市三眼塘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军

    在沅江,在三眼塘镇,在三眼塘村,支部书记杨建军的知名度出奇的高。
    杨建军,49岁,1985年参加工作,1986年入党,历任三眼塘村民兵营长、治保主任;1992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起兼任村委会主任。
    在杨建军任职期间,三眼塘村党支部15年被沅江市委评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个好村党支部”、“红旗党组织”;7年被益阳市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他本人连续多年被益阳市委、沅江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支部书记”,2007年被湖南省委组织部等单位联评为“百姓心中好村官”,当选沅江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8年又评为益阳市勤政廉政、富民强省优秀领导干部,并荣立个人二等功,当选益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2010年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2011年当选益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他所在的党支部连续七年被上级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红旗党组织”、“五个好党支部”……
    自1992年2月杨建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乡亲们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不仅在全镇率先完善了全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一步步将村子建设成为一个以汽车运输为主导产业带动二、三产业稳步发展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小城镇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巾帼示范村”、“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共同富裕,是他最重的责任
    人的生命有两种常见的直播方式:或者将异乡当作家乡,或者将家乡作为永远的土壤。
    土生土长的杨建军属于后者。
    1981年,杨建军中学毕业后,在家种过田,务过工,做过生意。创业的过程虽然艰难,但却格外青睐勤奋者。生活渐渐富足起来的他没有忘记带领乡亲共同富裕。
    在他的历程中,人生有两个不能忘记的时间节点:1986年10月,他被推举为村民兵营长、治保主任;1992年2月,他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当日,在党员大会上,杨建军有一段很有底气的话: “我当支书的最大心愿就是要让全村的乡亲都富裕起来,过上安定、祥和的好日子……”
    再响亮的语言,也必须有行动佐证。
    上任伊始,实干的杨建军遇到了一些困难。那时的三眼塘村,村年人平纯收入不足600元,村级固定资产不足万元,负债1.8万元。发展经济无门路,税费统筹难收齐,群众生活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如何结合本村实际,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让群众尽快致富?这一问题时刻牵动着杨建军的心。
    责重如山。杨建军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寻找出路。
    选择发展的路径,需要智慧,需要胆量,也需要机遇。三眼塘村S204线穿境而过,有跑运输的优势,当时村里运输户只有3户,这么好的赚钱门路,却被白白浪费。
    对全村的产业状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后,杨建军决定选定交通运输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
    然而,一些村民怕担风险,不敢搞。
    杨建军是一个执着的人,选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办好。那一段时间,杨建军带领村干部在三个月内走遍村里所有农户,挨家挨户摸清每家的实际情况,动员稍具经济实力的村民带头搞运输。
    这样一组数字能够佐证杨建军的艰辛付出:
    三年时间里,他主动为30多户农户筹资400多万元用于购车,使村里运输业很快发展起来。目前,全村已拥有大型客运、货运车辆89台,农用车辆129台,有汽车修理厂、物流信息部等共18家单位,从业人员达460多人。如今,全村汽车运输业的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创收3800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杨建军还在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带领村民发展建筑业和商业。目前,全村拥有建筑队5支,并成立了沅江市城南建筑有限公司,2010年创产值5900万元;商饮服务也达110户,2010年创产值4200万元。村里还为农户建立致富档案,分类指导农户发展种、养和商贸、服务、手工编织等,解决29户缺技术的低收入家庭增产增收问题。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559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村民感触最深的是发展,群众受益最大的也是发展,变化最大的还是发展。

    群众冷暖,是他最大的牵挂
    人民利益大于天,群众冷暖记心间,是杨建军的座右铭。
    20年间,他在抗洪抢险等危急关头,先后5次置生命危险于不顾;先后筹资10多万元,帮助村里困难群众50多人。他说,与群众甘苦与共,处处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村干部应该做的事。
    在三眼塘村,村民们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20年来,他先后5次置生命危险于不顾,在抗洪抢险中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996年7月,沅江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长春大垸袁家坝大堤漫溃,为抢救24名被洪水冲散的防汛队员,他不顾个人安危,连续奋斗38小时,将围困一天两夜的24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随后,他又投身堵口战斗,好几次险些被洪水卷走。四天后回家时,家里的4.6亩已成熟的水稻全部淹没,住房进水深达2.3米,家里多年来积攒的财产也被洪水冲走。但他还是迅速转入救灾工作,在排查危房时发现6组队屋已进水,82岁的五保老人熊玉莲无处安身,下肢残疾行动不便,他便把她接到了租住在镇区的家中,三个多月时间,他和家人每天背上背下,精心照顾。后又与民政部门联系,将老人安置到镇敬老院安度晚年。
    杨建军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是真挚的,是全方位的,是无须回报的。
    全村有残疾人、五保户等特困群众29户,杨支书经常上门问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逢年过节,他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是不是有饭吃、有肉吃、有柴烧,严寒时被子是不是薄了,过年过节的物质准备了没有,他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过上一个愉快的节日,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组织的温暖。
    2005年10月的一个深夜,10组贫困户邬广玉因胃穿孔大出血,生命垂危。杨建军得知后,马上联系车辆,并从自家拿出1600元现金,将其送往市人民医院急救,还在手术室外守候一个整夜,待邬转危为安才松口气。感恩在心的邬广玉病愈后逢人就说:“没有杨支书的帮助,我的骨头都打得鼓响了。”
    2006年3月11日晚11时,杨建军协助派出所处理一起治安案件,在返家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左大腿粉碎性骨折,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的他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了大腿股骨骨折开放复位手术和脾脏切除手术。两次住院74天,4次手术开了5刀。住院期间,村里正忙着农网改造、电话村建设、水利工程扫尾,待病情稳定后,杨建军便用电话与支部的同志联系,了解工程的建设进度,强调工程质量,询问资金落实情况等。刚出院,杨建军看到村里组建的汽车运输市场初具规模,几个投资商看好三眼塘村潜在优势,他又拄着拐杖出现在投资商、村民之间,筹划着做大做强汽车运输业品牌。
    永远牵挂群众的人,群众当然永远牵挂着他。杨建军知道,群众对自己的评价,是最大的鞭策,最大的鼓励,也是最大的动力!

    民主决策,是他最高的追求
    杨建军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但把心扎根在乡村的他,同样也有高层次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村去年绿化和幼儿园做的都不错,今年我们还要把文艺团体和黄家湖旅游开发做好。”在三眼塘村民主议政日的现场,党员和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对村里一年的工作实绩和工作重点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一位省领导在三眼塘村调研时,十分感兴趣的,正是村里健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透明的村务公开制度、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规范而有效的代表履职考评办法。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军有自己的民主路径:
    凡遇涉及村内的大事都是首先征求支委成员的看法,征求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意见,从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了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级事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针对群众最关心和敏感的村级财务收支问题,村委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每个季度对村里的财务收支单据进行核实,收支情况进行张榜公布,村务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使村民对村务从决策到实施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这种透明减少了村务管理者和村民的隔阂,使村民和党支部、村委会的关系贴得更近了,既消除了隔阂和凝虑,融洽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既树立了威信,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多年来,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村委干部办事不公道引发上访事件,全村农民生产秩序井然,村民安居乐业。这就是民主扩展延伸至村民手中的缘故。村民刘纯说,民主治村,就是让老百姓对村里的事听得着、看得见,大事小情民主议定说了算,大家的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村党组织是村民的顶梁柱、村代会是民主决策的主渠道、科学决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杨建军始终注重加强班子建设,善于发挥支部、村委一班人的团队作用,夯实基础,提高执政能力。
    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村民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村支部一班子人,在于班长勤政廉政的所作所为,在于处理具体事情时,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班子团结,杨建军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全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后,他更是把团结班子成员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让班子在支部成员中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使班子成为一个坚强整体。
    说起民主决策的体会,杨建军很有感慨:“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得到群众的信任,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幸福;同时也是一种体现,是一种责任。”
    村班子成员在杨建军的带领下,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体味着真实和收获。
    清正廉洁,是他最美的品德
    把心扎根在乡土,勤劳、纯朴的品格,当然会开出最美的花朵,一如杨建军和他的实践基地三眼塘村。
    走进三眼塘村,“基层党建示范点”、“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牌匾赫然在目,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路两旁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和田间沟渠,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村民住宅楼和高大宏伟的村部大楼,在厂房内繁忙的工人,村内呈现出一种祥和安定、悠静整洁、安馨井然的美好景象。
    杨建军是一个干事的人,也是一个干净的人。
    三眼塘村被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为建好这个示范点,杨建军每天都在四处奔波,累计争取项目资金达900多万元,自筹资金680多万元,组织群众投工28000多个,用于农网改造、电力增容、公路、沟渠、山塘、机埠、沼气、改厕、改水和村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建设。该村还成立“三新”文体艺术协会,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体育生活。为修一条村级公路,他先后7次跑省市有关部门汇报,终于如愿以偿。尽管三眼塘的招商力度比较大,但在招待费、电话费的报销问题上,杨建军严格按照规定报销。
    他坚持勤俭节约,从不乱花集体一分钱,得到一个绰号“抠支书”。
    近几年,村里搞农业综合开发,修山塘、筑渠道、硬化公路、建村部大楼等30多个工程项目,不少包工头送礼,托人打招呼想承包工程,都被他拒之门外。他也没让一个亲朋好友承包过村里的建设项目,所有项目都做到了“阳光操作”,进行招标和财务公开。他为村里跑上跑下,可不计得失,不讲价钱,总是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村里的非生产性开支都降到了最低的限度。群众都无不感慨地说:“杨支书办事,公开、公平、公正,从不乱花集体一分钱,我们放心。


Copyright@2001-2007 湖南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