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上,理想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得失之间的距离又该如何换算?从矿山失业青年到埋头菜园从事野生蔬菜种植的石志刚给出了他的答案。
创业路上的“苦行僧”
说花垣,人人都会想到它丰富的矿产资源,正是因为这一特有资源开采加工,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石志刚也搭上了这艘“大船”,原本以为可以在矿山工作轻松平凡的过上一辈子,然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很多矿山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避免倒闭,不得不进行裁员。石志刚作为其中“不幸”地挑中了。石志刚毅然带着几名失业矿友决定重头再来,2008年底,一个机缘给了石志刚实现梦想的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石志刚与从事野生蔬菜生意的产销大户相识,他的农业理念与石志刚一拍即合。使得石志刚深心里沉睡多年的期待焕然苏醒。回到村里,石志刚和几个矿友合计着租下3亩旱地作为试点开发,但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骨感”的现实让石志刚一度打起了退堂鼓,但是苗家汉子骨子里都有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这条路既然我走了,我就要走出个名堂来。”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坚持下去。
利用3亩旱地作为试点开发湘西武陵山区野生蔬菜基地。为筹集研究资金,他和矿友们采摘蕨菜、食用菌等野生蔬菜,凌晨两点钟左右就开着拖拉机到县城农贸市场给菜贩子批发。“天道酬勤”,在他与同事们不懈努力下,科研成果得以实践于农业生产中,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看到野生蔬菜能赚钱,很多群众慕名而来,他们就义务向周边农户传授野生蔬菜生产、加工技术,一年下来带动了周边50余户农户发展野生蔬菜加工。
科技路上的“带头人”
石志刚发现虽然生意开始做起来了,但是新鲜的野生蔬菜不宜存放、产品种类单一,对打开外销市场形成了很大的阻力。为了开发野生蔬菜新产品,掌握制作技术和积累资本,他请来大学食品专家,租了间小门面开起了农副产品个体经销店,白天就四处跑市场、搞研究,晚上回到家里就自己专研学习制作方法,刚开始学做的时候,两只手起肿起了水泡。通过一年多的准备,石志刚认定时机已经成熟,2010年11月,他向亲戚朋友筹资,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花垣县天乐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主做野生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并依法取得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成功注册“苗汉子”商标,开始由个体经营向企业转型。企业和个体经营不同,要壮大食品企业规模,首要的问题就是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为此,他只身一人“四访”湖南农大食品工程系的四位专家,恳请他们常年担任企业科研、产品开发技术员,专家们为他那份坚定的执着和年青人的诚恳所感动,最终和他签订了常年聘用合同。2011年,石志刚带领108户农户注册成立花垣县苗汉子野生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在短短两年内,合作社成员发展到408户,员工256人,种植基地面积达3051亩。已建设完工年处理10000吨野生蔬菜干菜加工生产线和腌菜加工生产线,年产值达到了l800万元,利润425万元。
营销路上的“开拓者”
2012年,正值花垣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也分到一块蛋糕,石志刚认准了搭乘旅游这趟“快车”,开发当地野生蔬菜这条道路。他把大量的优秀营销人才“引进来”,带领合作社的员工一道“走出去”,在大小餐馆、旅游景点、高档酒店等千方百计推销产品。虽然在此之前自己做了最坏的打算,但实际操作起来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计,外界对这些野生蔬菜知晓不多,一次次地吃了“闭门羹”。为了转变营销方式,他厚着脸皮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旅游景点上大声吆喝,将产品让路人和游客免费品尝和赠送,同时,把产品送给各大酒店和宾馆,进行试卖,就这样,他们的产品从无人知晓逐渐变成了畅销产品,赢得了顾客的喜爱,主打产品“弄弄葱”也在2013年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拔得头筹,获得金奖。2014年计划扩建的加工处理1万吨野生蔬菜生产线,该项目的顺利完工,可带动花垣县7个乡镇,5千户以上农户脱贫致富。同时,还可以为更多的大学生、失业青年、下岗职工、返乡农民等提供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对我来说,最大的利益不仅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公司的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更重要的是用市场经济法则把自己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捆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双赢’。更多地方的客户纷纷到公司购买野生蔬菜。”在国家大好政策的春风里,彭继升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他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既是产业发展领路人,又是苗家致富好帮手的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