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胡彬彬

村长教授

——胡彬彬事迹材料

他是无党派人士,“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他热爱乡村,热爱乡土文化,用三十年的辛劳付出建立了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理论体系,被称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中国的摩尔根”,而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村长教授”。他是胡彬彬,小平头、黑皮肤,最喜欢背着大挎包,寻访各地偏僻闭塞的传统古村落。

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他寻访了4300多个传统村落,最北去过黑龙江省黑河四嘉子村,最西到过新疆乌恰县的吉根镇托阔依巴什村,最南去过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南湾古村。他曾八上西藏,七上云南,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村落中一待就是三十天。近十多年,他有九个春节是在村寨农户家中度过的。他的田野考察行程,足以绕地球三圈。

他曾在湖南芷江田野考察时,为拍摄资料掉进了七八米深的石坑里,饥寒交迫的躺了两夜三天,才被侗族猎人救出来。由于长年过度劳累,他身上已落下不少陈伤旧痛,但他从不因此放弃使命而放慢工作节奏。多年以来,他平均每天工作在13个小时以上,已经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他曾连续三次组织了国内最大规模的传统村落田野考察,仅第三次采集的相关数据就达3万多份,形成调研文章209篇,拍摄及手绘资料3万多张。并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处南方地区年代最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地面建筑壁画——水龙祠壁画,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在胡彬彬眼中,传统古村落建筑就像一个不会说话的长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证”和“实证”。他日勤于实地实物考察,夜勤于文献文物考究,就是希望自己著述的每一个文字,都如他拍摄的每一帧照片一样,是真实的,也是诚实并富有创新性的劳动。

他穷其所有,致力于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相关文献与实物资料搜集和影像记录、数据采集,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田野考察札记,拍下了三千多个胶卷和近二十万张数码照片,手绘了近千张村落建筑式样图。近年来,胡彬彬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30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种。创建我国第一个培养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与保护专门人才的博士点和硕士点。

专注学术研究的同时,胡彬彬更坚持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为现实服务”。他担任湖南省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向党和国家献计献策。

2014年12月,胡彬彬就“立法保护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等问题,向俞正声主席作专题汇报,受到高度赞扬。2015年,胡彬彬教授创建的“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智库名片”。次年,光明日报与中南大学联合创建中国村落文化国家智库。

2014年,他在《光明日报》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新乡贤的文章,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和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为此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引起关于“新乡贤”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2015年4月20日,他受邀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中,以《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为题进行演讲,讲稿由《光明日报》全文刊发。2015年5月7日,他受邀参加由中宣部主要领导主持的“文化茶座”活动。

2013年,他向党中央呈送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维稳”工作》的调研报告,首次提出了“文化维稳”的建议,被中央采纳。2014-2015年,他又分别撰写了多份调研报告呈送党中央和国务院。均先后被采纳,并被纳入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件和2015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文件,为妥善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了高质量的意见和决策依据。

胡彬彬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2013年,他所承担的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关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调研报告》被评为优秀结题,并被湖南省委省政府采用。2014年又被国务院采用,并于2015年在全国300多个村落开展旅游扶贫开发试点。

Copyright@2001-2016 湖南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