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长相算不上精致,她的衣着并不光鲜:一件边线起毛的裙衫,一个磨破了皮的黑包,来去匆匆的背影,是她的标准画像。她的衣柜里,没有一件衣服超过200元。
但是,在他们眼中,她是这个世上最美的人。
她的职位不带“长”字,她的月薪不到三千,和同样是工薪阶层的丈夫一起打拼多年,仍旧在城里买不起一套房子。
但是,对他们来说,她就是天与地。
她,就是民进益阳市委文化支部主委、资阳区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干部、红网爱心家园益阳站负责人刘华,“中国百优青年志愿者”“湖南省金牌义工”“湖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中国孝亲敬老之星”。益阳人更喜欢叫她“益阳雷锋”。
关于刘华的故事,写一本书也讲不完。几个数据,窥斑见豹。
如果说,每天坚持给素不相识的老人送两顿饭,逢年过节送东送西,缺水少煤随喊随到,你能坚持几天?
如果说,家里尚有亲人要资助,还有儿子要抚养,生活并不富裕,你是否会拿出大部分收入,把家里能捐的都捐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说,你曾经做过这样的好事,你能坚持做多少次、多少年?
刘华的答案是27年,以及,今后的很多年。
这些年下来,自己到底捐了多少钱给别人,刘华也搞不清。反正遇到有困难的,她就会掏空口袋。尤其是到教育部门工作10年来,个人先后资助近200名学生,不仅把大部分工资捐了,还把各级组织给她的奖金、慰问金也都捐了。丈夫徐欢喜估摸着算了一下:平均每个月500元左右,也有16万多元了吧。对她家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27年来,刘华的爱心足迹累计长达8万公里,比走6次红军长征路还要远。她帮助过多少失学儿童,又让多少学生梦圆大学,她没记录过,但有1000多名特困儿童和300多名大学生,都将功劳记在她身上。但她做的,远不止这些。
一连串数字见证了刘华爱心之路的“转型升级”:
2005年到2016年,由刘华创立的红网益阳爱心家园的义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2000多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才三四岁,有厅处级领导,也有普通的打工仔。他们不仅自己坚定地当“爱一代”,还发展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以及不少义工的孩子也加入进来,“爱二代”的力量越来越大。
这些年,这个爱心群体把“儿童福利院、老人社会福利院”建设成为了民进同心工程爱心基地,爱心柑橘义卖、劳教所爱心帮教、爱心书屋筹建、安化助学行、送冬被等有影响的慈善活动2000多起,服务对象3万余人次,先后赠送慈善物资超过500万元,爱心足迹更是遍及四川、西藏、湖南等多个省市,益阳银城大地也因为这份爱而倍感温暖,而这份爱还在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