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活动介绍 活动安排 评选标准 新闻聚焦
1045 彭水明


    人常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彭水明便是这一束火苗,辛勤致力于文化传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播种文明种子。彭水明同志在中国银行株洲分行工作,工作中他积极参与把中国银行的优质文明服务宣传延伸到柜台外的活动。机缘巧合,他转业那年,正值中国银行株洲分行选址河西,彭水明也同时成为了同业同行进军新区最早的一批人。株洲分行见证了株洲新区从无到有,迅速崛起为一座新城全过程,他常以此而感到无比的自豪。2009年,他多幅反应新城变化的摄影作品参加了湖南省分行庆祝新中国建国60周年活动,并受到好评。工作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生活中乐于奉献、关爱他人,彭水明曾多次被组织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近年来他又先后获得“文化大使”、“文化先锋”、“株洲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株洲市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株洲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和湖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者提各奖等称号,他是新时代真正的“文化传播大使”。
    一、为传文明呕心沥血 硕果累累
    在中国银行株洲分行工作的彭水明矜矜业业,不忘本职,工作之余则一门心思传文明。 彭水明说自己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和组织参与公益活动了。2008年他帮助毛主席的株洲战友罗哲烈士后人贵阳寻亲,并获得成功;2009年他组织了《见证株洲---陈瑛三十年新闻摄影展》,向株洲市民献上了一份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厚礼;2010年7月10日,彭水明以陈瑛老人持续关心株洲三峡移民至今为契机,高擎株洲高新网旗帜,谱写了一曲《高新网友情系三峡移民》凯歌,有了《冯庆迁上学第一天》的报道,并在省新闻频道、央视新闻频道重点播报。同年7月,他作为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组织代表,参加了《湖南省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10月他和志愿者在新区花园里社区进行了志愿者文明创建进社区行动,并向有关志愿者组织发出了倡议,希望全市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株洲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传承“经世致用、启迪民智”的湖湘文明为己任,彭水明不断开拓创新。近年来,其先后在株洲各大报刊发表大量通讯作品和摄影作品,积极促成志愿者公益行动。他在进党政机关、走街道社区和田间地头采访时,更不忘其文化大使的使命。2014年,更是各项工作上台阶的关键时刻。一是协会走遍株洲城乡,搜集有关传统文化的古碑石刻,提取拓片大约100余份, 日军入侵株洲罪证碑、财产公证碑等许多内容弥补了地方史志的不足。二是参加并组织罗学瓒烈士诞生120周年纪念活动。协会还牵线搭桥收集“二罗烈士(罗哲、罗学瓒)”遗物50余件,移交株洲市博物馆。三是配合市区文化馆,积极支持神农城民俗文物展,提供全部展品。四是研究出了一批新成果,年内有4篇论文刊登学术报刊。2015年五件大事,一展湖湘文化志愿者身手。一、定制诗圣大笔筒,重刻杜甫画像碑;二、新建抗战老兵公墓,设立关爱老兵情操馆;三、征集农耕文化老物件,建立民俗地域文化馆;四、志愿服务重建杜甫草堂、老莱子墓(祠)、新建孝文化主题公园相关工作启动;五、启用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对外志愿服务平台,建立老地名征集、考录、编撰交流处。

    二、用地名留住株洲新区的记忆 不遗余力
    挖掘整理先人在株洲创造遗留下来的历史文明,忠实地记录体现公益道德的现代文明,彭水明讲到:“我们希望用地名留住株洲新区的记忆”,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改扩建过程中,有些老地名逐渐消失或被人们遗忘,而彭水明却带领着他的团队挖掘、保护着这些历史。如,从2007年开始,他带领他的志愿者团队走遍株洲新区20多个社区、村委会,赴长株潭走访本土文化领域的16位专家名人,根据搜集整理的资料,着手编撰《新区特色地名集》。到当地图书馆查阅《湘潭县文史》、《湖南省株洲市地名录》、《株郊文史》等资料百余本,记录相关笔记20余本。根据搜集整理的资料,编撰《新区特色地名集》。其在第一稿完成时,为保护和抢救历史文化遗迹和记录濒临消失的历史文化现象,头顶烈日多次走访武广沿线各遗景古迹,掌握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国庆期间,他本人也在超负荷的工作下体力不支,住进了医院。2010年7月份在第二稿完成时,彭水明却频遭打击,妻患癌症、母亲骨折。在这种情况下,他顶住压力,忍着悲痛,仍没放弃对本土文化的追求,仍然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坚持完成这份工作。是年年底,彭水明主持编撰的新书《株洲新区特色地名手册》出版发行,搜罗了新区的680个有故事的老地名呈现在读者面前,深受株洲市民喜爱。中央、省、市等多家媒体对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先进事迹做了详细报道。
    株洲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历史并不久远,而新区也才成立十几年。有人曾以此为据,认定株洲、尤其是天元区没有文化底蕴。土生土长的他对此不敢苟同,他说“天元区1亿年前就有恐龙群,20万年前就有先民,杜甫、米芾、罗哲、罗学瓒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文化底子厚着呢。”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口深井,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愿意做这口深井的开掘者。在这种精神的推动和鼓舞下,从古溪桥到古樟树,从百年老屋到庆霞寺风雨,他和株洲湖湘文化志愿者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7年4月30日,他的寻根情结找到了突破口:针对罗哲烈士陵墓被人为毁坏的事件,他与胡君里(已故)王伟明、罗首章借助新闻媒体,向社会披露此事,引起强烈反响,毁墓行为被制止。并促使罗哲烈士陵墓很快升级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接下来,他们不断探寻,先后发现古桥、古树、影壁和古民居多处,又在湘江五大桥附近发现距今百余年的刘氏祖屋,在凿石村发现10多米长的百年拱桥和通往南岳衡山的百年古道。彭水明自豪地说:“很多市民,现在相信株洲有深厚文化底蕴了。”

    三、让本土文化进校园 上下求索
    “启迪民智,让孩子们了解本土文化”是彭水明和他发起的湖湘志愿者协会传播文明的又一个宗旨。为此,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们进学校授课、组织学生采风、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们感受到本土厚重的文化底蕴。2011年,他们促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邀请与凿石村素有渊源的退休语文教师刘韵桐,将百年村志《凿石浦志》翻译成白话文。彭水明说:“等书卷全部整理好后,我们再印刷成册,发放到全区各中小学校,那对学生影响可大了。”同时,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市区的文物、文献(发现)保护工作,受到市、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赞扬,被媒体誉为“城市寻根人”。
    让本土文化进校园是他梦想,成了本土知名人士的他,脚歩也从没有停过。他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利用工作之余,上下求索,推进本土文化入校园。2009年初,他给株洲市委科学发展观办公室送达的《建设马家河文化古镇的构想》被转发。2010年4月26—27日,《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株洲召开,他和另外4名志愿者全程参加,在市区参观了马家河中学、天台小学、银海学校和白鹤小学,还到醴陵市参观了王仙中学等4所学校。会议之后,他们向市有关递交了《青少年株洲人文历史宣讲年活动暨株洲印象本土旅游升温项目建议书》,并制定了《人文新区文化园月月讲实施计划》。近年来他先后到湖铁科职院、株洲新区仙岭学校等学校授课多次。2014年,携手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开发,为湖湘文化进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为协会招贤纳士 竭尽所能
    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4年,刚成立时,不过三五人,协会发展到今天,规模的不断壮大并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团体离不开彭水明的辛勤努力。协会目前已达300多人,地域早已超越湖湘范畴,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乃至新加坡、美国;从文化层面说,学历参差不齐,有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从职业来讲,有自由职业者,媒体人、教授学者、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各行各业精英;从人的特长方面讲,有楹联、书法、美术等各种协会成员,有皮影戏、腰鼓队、古筝等艺术人才。男女老少都成为文化的传播人。彭水明广招贤才,吸纳优秀人才,并给与足够的成长平台,他像是一只领头雁,引导着大家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使得大家齐聚湖湘志愿者协会这个大家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彭水明就像是“伯乐”一般,不断发掘者“千里马”。株洲日报罗启心女士就在协会获得了很好的成长平台,赴美留学,获得了感受异域的文化熏陶的机会,一直以来,罗女士不忘协会对她的栽培,非常感激协会对她的帮助,感激彭水明对她的赏识与鼓励。张惠明、苏向阳,廖洪波等协会成员也都在彭水明的关怀和领导下快速成长,迅速成为协会的中坚力量。彭水明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定置管理,并随时随地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人,为协会提供了大量信息,引领成员目标一致、同心同德,共同为挖掘、抢救、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协会成员曾形象地将他比作唐僧,也正因为他“营帐”内高手如云,如有拓片专家鲁新民这样吹拉弹唱、读写说舞十八班武艺俱全的“孙悟空”,也有如教师张惠明般脚踏实地、挑担前行的“沙和尚”,还有如工薪一族的苏向阳心直口快、不时冒出金点子的“猪八戒”……可不论怎样,大家都愿意为协会尽心尽力,献计献策,身体力行。面对夸奖彭水明总是谦虚不语,纵使人常说,彭会长不是政府领导、也不是知名企业家,却做了诸如博物馆、文物局的事情,做了大企业家的买卖,他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却为他人成长提供舞台与机会的好领导!

    彭水明就是这样一个人,做文明单位的文明人,立足本职,以身作则,出色地完成行里下达的工作任务。工作之余,将单位文明延伸到社会各界,用镜头、笔杆记录社会文明,将社会公益和地名文化做强做大,著书立说,让文明传得更远久,服务社会。做一个快乐的文化志愿者!是他一生无悔的追求!2016年团队当选《感动株洲十大人物》 后,彭水明深知,志愿服务文化保护和普及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共同为人文株洲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2001-2016 湖南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