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马安健:做一名山区教育的探索者

    马安健,男,1939年生,湖南炎陵人。原炎陵县鲁坑小学校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马安健今年刚年满七十,早已经过了正常退休的年龄,但他仍没有放下中的教鞭,鲁坑小学农村复式教育已是全国闻名。
在今年5月召开“马安健教育思想”研讨会上,马安健说,他要“做一名山区教育的探索者”。

    马安建是炎陵县鹿原镇澎溪村人,1959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并担任鲁坑小学校长,至今一直以鲁坑小学为现场,致力于山区农村复式教学和山区农村教育工作。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发展农村教育专家”。

    在这次研讨会上,马安健谦虚但诚恳地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教学工作。”
    人的理想、事业离不开成长经历的影响,马安健也不例外。

    1957年马安健初中毕业,他的理想就是报考师范,当一名人民教师。此时,“反右”运动开始,马安健当教师的大哥因为如实反映群众问题被划成右派,马安健也因此受到牵连。

    回到家乡后,马安健目睹了乡亲们没有文化的苦衷:那时候,农村是记工时分粮食,他们就以黄豆和碗为工具,做一天放一粒,做半天放一瓣;有的用敬神的香火和纸为工具,做一天烧一个圆,做半天烧半个圈,有时一不小心,把几个小圆圈烧成了一个大圆圈,辛辛苦苦几天的汗水,一下全无。

    这样情景让马安健十分心酸,“不能让他们成为新中国的‘睁眼瞎’啊”,他决心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于是,马安健义务办起了农民夜校,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晚上他都是最早来到夜校,添好油,点好灯,准备乡亲的到来,教他们学文化,学科学。

    每到赶集的日子,他还在主要道口上,建起了“识字站”,挂起了小黑板,写上教过的字,检查、巩固他们的识字成效。经过两年的努力,村里30多个目不识丁的村民全部脱盲。

    1959年,为解决棚村三个生产队40多个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马安健受命创办一所民办复式小学。

    没有黑板,就用旧门板在上面涂上锅底灰,再刷上桐油当黑板;没有课桌,借来农户的八仙桌和梳妆台;没有粉笔,就用石膏泥做;没有红墨水,挤出藤苋子(一种蔬菜的种子)的红汁,当作批改作业的红墨水。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带领学生收油茶、砍伞把竹、养鱼。

    这样,一所四个年级民办复式小学终于创办起来了,从此,俗称“孤岛”之地的棚村,回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在三年困难时期,马安健调到了条件同样糟糕的鲁坑小学,在这里他办起了开放式学校:学生要忙农活,可以迟到和早退,农闲再补课;学生交不起学费,他领着学生搞勤工俭学,学生实行全免费上学。

    在教学实践中,马安健探索出“短动教学法”和“复式班课堂四步教学法”,研制出35种教具,2006年,他的“汉字结构分析示教板”获得国家专利。



Copyright@2001-2009 湖南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