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活动介绍    活动安排    参评条件    推荐办法    推荐事项    新闻聚焦
1027 石绍河


红色土地的时代歌者
──记张家界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桑植县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石绍河

    石绍河,男,苗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64年2月出生,桑植县上河溪乡人。现任张家界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桑植县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文联副主席。

    土地作家

    1964年2月,桑植县上河溪乡一个叫竹溪的苗族山寨,两棵遥相呼应的千年古楠历经40多年的风风雨雨,目睹一个苗族孩子的成长。这个孩子在山寨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深深融进他的生命里,这份情感如同父亲自酿的包谷烧,越藏越醇,越贮越香。有了情,便有了爱。两棵千年古樟静静地关注着这个苗族孩子,凭着农民传统的美德,石绍河一步步走出了古楠的视线。启蒙读书、当民办教师、吉首民师深造、县教委办公室文秘、县政府办秘书、副主任、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人生的坎坎坷坷,生活的起起落落对石绍来说,只是过眼云烟,干好每一件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和良心,不背离一个农民儿子应有的本色,才是做人的准则。白天忙碌完工作,休息时,看看书,写写文章,生活中的烦恼都消失了;一天天,一年年,石绍河渐渐地浸淫于文学里,文学给了石绍河美的享受和愉悦,文学成为自己的精神依托。

    1980年夏天,村里缺一位民办教师,石绍河正好高中毕业落榜在家闲着,便报名参加录用考试。因父亲当时是大队干部,以为考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肯定被录用无疑,便有人表示出不满,在考场门口用粉笔写上一行大字:机遇+贵人提拔+20%的本事=民办教师。他看见后心里很不服气,知道是对着他来的。后来,他被录用了,里面有不有“贵人提拔”的因素,他至今弄不清楚,但记住了这个特殊的等式。为了证明自己是凭本事考取的,在工作之余,他发奋读书,开始尝试写作,并在《团结报》发表了处女作《临死不忘“我”的鹅》,该作后来收入《湖南新时期十年优秀文艺作品选儿童文学卷》中,对他鼓励很大。另一件事是寨子里在外工作的一些同辈人,很看不起他这个民办教师,他们的父母也常夸海口说自己的儿子笔杆子了得。他心里攒着劲,暗暗和他们较量,悄悄把自己熬更守夜写成的豆腐块往外寄,陆续在报纸上发表出来,大家看见了,认为他的笔杆子也不错,于是侧目相视了,心理上有了很大的满足感。以他自己的话说,到了现在才觉得自己比较成熟,感到搞文学并不是争强斗狠,并不是抛头露脸,而是需要耐住寂寞,坚守精神家园,深入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时代,把最美的文字献给人们。这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不能有丝毫的功利,不能有丝毫的轻慢。

    执着创造着奇迹。凭着对故乡的爱,对文学的爱,石绍河工作之余,如春蚕吐丝一般,一年年过去了,在出版13万字散文集《清泉石上流》后,关于土地的散文在《财富地理》刊发后,很快被《散文?海外版》转载,中国国土资源报副刊多次隆重推出他的土地系列散文作品,还邀请赴西安参加全国国土资源文学研讨会。在会上,石绍河才发现自己已被列入全国有影响的关注土地作家之一,第一次零距离地与陈忠实、刘醒龙等大作家有了亲密接触……

    守土有责

    2003年,石绍河因工作需要,组织安排他担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这时,石绍河兼职担任市文联副主席,加入省作家协会多年。石绍河深深感谢故乡的土地赋予他一份勤劳和质朴,让他得到一份额外的财富。

    从县政府办主任到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工作环境变了,打交道的对象变了,可石绍河一颗热爱文学的心没变。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作家,到哪儿都会找到精神的支点。很快,石绍河就熟悉国土,了解国土对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心中,有着无可替换的地位,土地永远是神圣的,国土资源更是宝贵的。心中有了定位,石绍河忙完工作,把目光全身心投注到对土地的思考中。从《土地的颜色》到《土地的味道》,从《土地的声音》到《希望的土地》、《多情的土地》、《神圣的土地》、《城市的土地》、《历史的土地》等等,在石绍河的笔下,土地有色有味有声,土地有情有义有爱,在人们面前构筑一个立体的土地画卷。以写资水出名的散文大家廖静仁读了石绍河的土地系列,十分感动,在他主编的《财富地理》隆重推出,很快《散文?海外版》给予转载,这是他无法预料的。到国土资源局工作的几年时间,他创作了长达六万字的有关土地的文章,《中国国土资源报》先后发表了石绍河10多篇作品,有的还以隆重篇幅推出,并发了作者简介。“我写文章,最大的益处有两点,一是推销桑植,推销张家界,再就是推销我自己”。每每文朋诗友交流,石绍河谈出自己的感想。

    2005年6月,石绍河没有想到散文《土地的颜色》还被云南曲靖市看中,成为无数中学生语文阅读试题,短短千字文章,出题者安排14分的内容,最后一题还要求学生写出怎样珍惜土地,保护环境的小作文。一篇小文章能影响教育启迪无数孩子,这是每一个作家的梦想。石绍河凭着守土有责,找到了捷径。

    桑植沟谷纵横,田地大多分布在溪河两岸,一遇暴雨,水冲浪卷,沙压石埋,遍地狼藉,损毁严重。保护好稀缺的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年来,石绍河和同事们不遗余力,争取了上百个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投入7000多万元资金,新增耕地15000多亩。他们把田、水、路、林一起综合整治,建好了河堤,开通渠道,平整了土地,修好了道路,美化了环境……看到坚固美观的防洪堤,笔直整齐的灌溉渠,纵横交错的田间道,成方成片的水旱地,随风摇戈的防护林,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然而,理性的他照样不露声色,依然埋头做他应做的事情,真情写他那块多情的土地。

    土地在石绍河的笔下,已成了永恒的情结。土地是他永远依恋的对象,永远倾诉的对象,永远忠诚的对象。在他的灵魂深处,最为依恋就是土地,他时刻为土地歌唱着奔走着,每一个汗水分子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借用一句时尚的话说:“在艺术家心中,没有比土地再神圣的了,土地滋生着万千生命,写满了思想,走动着灵魂。”作为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石绍河可以说情感上有了归宿的感觉,法理上也是一种理想的回归。作为一位作家,他是找到了人生最好的切入点:真正贴着土地诉衷肠。

    良智的叩问者

    人类的良智需要叩问,社会的良智需要叩问,这是一个健康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石绍河自始至终把自己视为城市的观光者,他出生农村,来自农村,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之根只有深深扎进土地的深处,才会吸取到充足的养份。这份养份靠什么,靠对土地的感激,对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们。石绍河在政府办工作时,一位中年男子中午下班来到县政府,申请帮助,原因他的邻居因电线短路起火,把他的吊脚楼烧了,刚刚收仓的新粮,为女儿治病借来的三千元钱,也一同烧了,他走了几天几夜的山路,步行来到县政府,想得到帮助。石绍河请他坐下来,仔细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早上只吃了一碗面,马上掏尽口袋,发现只有20元钱。他递到来访者手里,要他吃点东西。中午男子走后,石绍河望着消失的背影,内心一阵颤动,很快,一篇《颤动》的文章在中午创作出来:“这是我的衣食父母,他们是多么地朴实、多么地可爱。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把信赖把期待、把梦幻都托付给了人民政府,在他们心中,只要有人民政府在,什么难关都可以渡过,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政府是他们不倒的精神支柱,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上存在着困难,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你没有资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懈怠,你没有理由捞取自己份外的收入,你更没有权利玷污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好好做人吧!好好工作吧!”石绍河时时用笔叩问自己的灵魂。

    贫瘠的土地养育了石绍河,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石绍河深深懂得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农民亲人的喜怒哀乐。在石绍河心里,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只有时时叩问自己的良智、自己的灵魂,才会保持本色,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更何况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任何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作家,都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去弘扬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石绍河也一样,他始终把笔触伸向脚下的土地,用朴实的行文,真实的情感表达,去感染读者,从而获取一种精神的提炼。他自始至终把自己视为农民的儿子,只有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扎进土地的深处,才能吸取到充足的养分。然后要懂得感恩,对土地感恩,对农民感恩,他常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存在着困难,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自己没有资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懈怠,也没有理由捞取自己份外的收入,更没有权利玷污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好好做人吧,好好工作吧!”

    红土地的歌者

    桑植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地处湘西北,为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的发源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桑植又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人们还传诵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片红色土地上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藏。石绍河生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置身于澎湃向前的生活洪流,尽自己的全部心力去描述和展示多彩多姿的现实生活,去为伟大的时代歌唱。他安于寂寞,默默地埋头耕耘,他不慕短暂虚名,不求一时红火,也不热衷于形形色色的旗号,从这一篇篇刻意求精的作品中,看到一股股幽泉在涌动,一簇簇地火在燃烧,他的身上显示着无穷的潜力和无限的希望。

    1998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桑植县成立了澧水文学社,石绍河被选举为社长。在文学社统一指导和管理下,各协会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发现人才,共推荐发展各类会员268人。其中省级作协会员8人,市级作协会员32人。尽管经费严重不足,仍积极为全县文艺工作者创造条件,加强对文艺人才的扶持和培养。1993年“7?23”特大洪灾发生后,桑植县澧水文学社迅速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第一线,带着任务和使命,既抓抗灾自救,又抓生活体验。石绍河和余晓华合作采写了《走过洪荒》等文章在报刊刊登,贺帅夫人薛明读到后,泪如雨下,当即召集家人找门路,为桑植父老乡亲捐物资价值达800万元。省军区驻桑植扶贫6年,准备撤出,另选贫困县扶贫。文学社为表达感激之情,写出了《又见当年鱼水情》,文章在《湖南日报》刊发后,省军区首长重新召开党委会研究,当即表态,“桑植老区不脱贫,省军区扶贫不脱钩;桑植脱了贫,人民子弟兵永远和老区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每年为革命老区,投入上百万元,又在桑植扶贫12年。17年总投资1800多万元。多年来,石绍河和澧水文学社用文学为构建桑植这片红色土地的和谐社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在石绍河心中,他要永远为红土地而歌唱,做一个时代的土地歌者。

    梅花香自苦寒来

    石绍河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常说:“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每次出差时,行李里总少不了书,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打听书店的位置,有时候工作太忙,就到处托在外地的朋友寄书过来。常有人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你哪来时间写作和学习?这的确是令他矛盾和困惑的事情。在县政府办至今工作了十二个年头,担任国土局长也有近十年时间,工作繁琐复杂,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个人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不多。尽管时间很紧,但总有空闲的时候,他把别人闲谈、打牌、跳舞、下棋、跑关系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的,所以,到现在他还不会玩麻将,不会卡拉OK,不会跳舞,不识得领导的门朝哪方开,常被人嘲为过时的人,古板的人。时间这么紧,又要工作,又不能放弃读书写作的爱好,有些事就只好割爱了。

    就全县而言,国土资源局属于大局,担负资源保护和保障重任。一个局长身上担子的份量,常常被扁担给压弯。对外协调关系,内外的事物需处理好,还要总揽全局大事。这种紧张与繁忙是难以想象。但是他发扬了钉子精神,不断“钻”和“挤”时间,别人唱歌跳舞下棋搓麻的时候,他身处陋室,爬着格子,乐当苦行僧。他的《亲近土地》、《土地的颜色》、《城里的土地》等篇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8年,浙江省将《大地的雕塑》作为高考语文试题样卷阅读题。云南省曲靖市把《土地的颜色》作为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石绍河为人正直、勤奋工作、虚心好学在本地是出了名的。多年来,他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之余,也不忘他所酷嗜的文学创作和学习。于是,他一手撰写公文,一手进行文学创作。两手协调谈何容易,而他一如钢琴高手演奏,两手配合自如,每每流出美妙动听的旋律。前者总如桑植大山般浑厚稳重,朴实无华,很得领导赏识;后者俨然澧水灵动多姿,淙淙作响,深为同道瞩目。用一个也许拟于不伦的比喻,既种好了“责任田”,又没有荒芜“自留地”。这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其实很难,对于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若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断不能卓然有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石绍河同志怀着文学的执著追求,已在《民族文学》、《散文百家》、《文学报》、《湖南作家》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余万字,与人合作主编的《故乡魂》、《世纪风铃》等作品多次入选有关选集、丛书或获奖。他怀着对桑植这片红色热土的一腔热血,为保护贺帅故里的资源、保障民歌之乡的发展默默奉献着,忠诚地为红土地永远歌唱着。


Copyright@2001-2007 湖南红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