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明,一个来自慈利农村,仅有小学文化却坚持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义务宣传法律的民间艺人。20余年来,他坚持自学法律用渔鼓打唱形式教化了村里11名此前被村民公认为的“刁民”,化解了100余件矛盾纠纷,教育了乡亲近20万人次。20余年如一日义务普法的他,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部门的表彰,被评为“全市四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他的《渔鼓普法三字经》荣获中宣部、中组部、司法部全国法治文艺创作优秀作品三等奖。
学法事出有因,渔鼓法宣创新
1953年,张辉明出生于慈利县龙潭河镇云朝村的一个教师家庭,在他刚懂事时,父亲就被扣上“右派”的帽子。1976年,慈利县被误划成“右派”的后人纷纷据法力争,给父辈平反,张辉明也是其中之一。小学文化的张辉明给父亲平反之路并不顺畅。在周围数位蒙怨者成功平反后,张辉明及其兄妹一度陷入了深思,“亏在家里没有一个懂法的。”事后,张辉明找到了一个远房的表叔。在这位喜好研读法律书籍的表叔帮助下,张辉明父亲1980年得以平反。亲历父亲平反全程的张辉明第一次感觉到了学法、懂法的重要性。此后,张辉明在父亲建议下,学一门养家技术,年近而立之年的张辉明投身彼时在慈利农村甚为流行的渔鼓行业。脑瓜子灵活的张辉明,打渔鼓很快进入了角色,成为了该乡远近闻名的“渔鼓达人”,乡里乡亲红白喜事都会请张辉明去打上几段渔鼓。1991年,张辉明高调当选村主任。村上修建村级公路因涉及多数人的田、土等私人利益,多年来修而不通。上任初期,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仍无进展,一度陷入管理困惑。在妻子卢金浓的启发下,张辉明背起渔鼓,挨家挨户说唱修公路的好处,动员村名义务投工,渔鼓一响,乡亲们喜笑颜开,不到一年,修通了村道两公里。张辉明就这样第一次寓教于渔鼓,办成了上任以来的第一件难事。把渔鼓和法律知识结合,寓教于唱,寓法律于渔鼓,意外的成功让张辉明找到了一条教育和说服村民的新方法。
“法盲”全心学法 “刁民”渔鼓教化
决心将渔鼓和宣法结合的张辉明,遇上的第一个难题是自己还是个“法盲”。这一诉求让他重拾起了10年前自己学习法律的决心。 从此,各类法律读物成为了张辉明每天清晨和深夜必看的书籍。除了大量阅读法律书籍外,张辉明还坚持看《演讲与口才》等锻炼口才的书籍。学习法律知识后的张辉明便把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社会新人新事新风尚等,编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用渔鼓在村民中义务演唱,成为了该乡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辉明打渔鼓让知晓他的人不但改变了对渔鼓的认识,也改变了部分村民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1991年开始,他成为了一名义务人民调解员,不仅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也教化了很多“刁民”。村民覃汉初,原是位被村民公认“好吃懒做”“蛮横”的“刁民”。时任村主任的张辉明得知后,多次来覃汉初家里,给其讲一些法律知识,还拿自己的工资给我担保了贷款,帮助覃汉初建起了新房,办起了养殖业,使之跨入村子里先富行列。村民张梅双婆媳关系紧张,多次闹出矛盾。张辉明得知情况后,在婆媳争吵时,带上行头赶赴张家,进门就开始打唱“家吵必败,和气生财。。。。。。。。”,婆媳看到戴着礼帽边走边打唱的村主任,细想他阐述的道理,婆媳均感有理,不再争吵,气就消了。在渔鼓声中,云朝村悄悄起了变化,该村11名此前被村民公认为“刁民”的,到现在已经全部改好,全村96%的用户被评为守法光荣户,近20余年来,村里无违法犯罪、无重大民间纠纷、无计划外生育,无乱砍乱伐、无乱占乱建等不良行为,云朝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主法治示范村”。
渔鼓唱出文明花 法治光芒进万家
张辉明渔鼓宣传法律知识的模式收到了良好成效,很快被慈利县司法局发现,并加以推广。自2010年开始,慈利县以县武陵戏剧团等专业、业余演出团队为依托,组建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戏剧、渔鼓、三棒鼓、龙潭号子等文艺形式,深入群众广泛演出,人民群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直观的受到了法制教育。跟随县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张辉明渔鼓法宣的脚步遍布了全县各个角落,每到一地,他的浓情表演都会博得了人民群众阵阵掌声。此外,张辉明还不时参与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团活动,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现在的张辉明已渔鼓宣法成“瘾”,每次出门,都不忘带上自己的行头,走到哪唱到哪。平时,只要能参加,不论是大小会议、逢场赶集,还是人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不放过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张辉明用渔鼓参与全县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受他打渔鼓普法教育的群众达近10万人次。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鼓宣法发扬光大
张辉明用渔鼓现场自编自唱普及法律的独特宣传模式,不仅活跃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更让大家深受教育。为此,张辉明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外号“省委”,在乡亲民的眼里,已经认定他的渔鼓声就是上级的精神。张辉明的渔鼓宣法模式不但受到慈利县百姓的赞道,同时得到了省市县,甚至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许多立志渔鼓法宣的同志,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并将学成的渔鼓法宣技艺带回单位,带到各地,成为了慈利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张辉明的得意门生、县人民法院的刘庭长,利用学来的渔鼓法宣技艺,在单位的法制文艺节目表演中,获得一等奖。现已年近七旬的民间“渔鼓达人”张辉明,作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怀揣更大梦想:一定要把这项千年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此他东奔西走,乐此不疲。2014年他担任慈利县金坪乡九年制学校渔鼓教师,办起了渔鼓班,每周二为学生讲解渔鼓的历史以及打、唱技巧,精心培养继承人,现有30多名学生在市县表演活动中获奖。他工作虽苦,但乐在其中。张辉明是一名平凡的民间艺人,但他长期热衷义务法制宣传事业,用渔鼓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寓教于乐,人民群众深受教育;他开创了新的普法形式,增加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传播效率,提高了覆盖面;他丰富了普法内容,不断提高了法制宣传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法制宣传的渗透力,为当地法制宣传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
|
|